约瑟夫·基希涅夫斯基(Iosif Chisinevschi或Kisinevski,原名:雅各布·罗伊特曼(Jakob Roitman);1905年12月26日,
伯尔兹,——1963年,
布加勒斯特。)前
罗马尼亚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务和国务活动家、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基希涅夫斯基是罗马尼亚共产党
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人,被视作“党的大脑”,作为罗共党内“亲苏路线”的代表人物,被形容为“
莫斯科在罗马尼亚的右手”。
人物传记
革命活动
1905年12月26日,约瑟夫·基希涅夫斯基出生于
俄罗斯帝国比萨拉比亚省的
伯尔兹(今属
摩尔多瓦)的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庭。原名雅各布·罗伊特曼。
高中时辍学,以后靠自学成才。1923年加入
罗马尼亚共产主义青年联盟(1948年改称罗马尼亚劳动青年联盟,1965年改称罗马尼亚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加入罗马尼亚共产党(1948年至1965年称工人党),同年以“参加非法组织”(1924年罗马尼亚共产党被宣布为非法遭禁止)的罪名被捕入狱,被判处6年徒刑。在多夫塔纳监狱服刑期间,结识了共产党的其他领导人。1930年获释后去
苏联,在共产国际的
国际列宁学校进修。1931年12月罗马尼亚共产党在莫斯科附近的戈里科夫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基希涅夫斯基在共产国际领袖
库恩·贝拉和德米特里·扎哈罗维奇·曼努伊尔斯基的支持下当选为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并且担任
布加勒斯特市党委委员。在苏联期间,他还与苏联国家政治保卫总局(格别乌)建立了人脉关系。
按照
莫斯科的指示,1932年回到
罗马尼亚后重组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的宣传鼓动机关,成为罗共
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人。在党的地下活动中,他积极促成以布尔什维主义(尤其是
斯大林主义)作为指导方向。他有意回避真正知识分子问题与
马克思主义左派的争论,而不是过度崇拜
约瑟夫·斯大林。他在
列宁主义问题上最受后者的影响,一种革命理论的简略勾画。他曾读过《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联共(布)党史),全书充满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甚至歪曲了某些重要历史事实,但他本人看上去并没有进一步受到斯大林的思想引导。他是一个虔诚的
共产主义国际者,并不关心
罗马尼亚的文化和政治历史及其背景。
1933年任罗马尼亚共产党雅西州委员会书记,同年被反动当局逮捕。1934——1938年任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鼓动部部长和
布加勒斯特市党委组织局主席,1934年当选为罗马尼亚联合工会总理事会成员。1936年获释后任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1938年任罗共中央政治教育部部长。1941年4月任罗马尼亚共产党布加勒斯特市委员会书记。1941年6月再次被捕,被判处25年苦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被关押在卡兰塞贝什监狱和
特尔古日乌集中营。
在此期间,他成为
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的亲密战友。二战爆发后,特别是1942年以后,乔治乌-德治和斯特凡·福里什之间的斗争日趋白热化,基希涅夫斯基积极介入其中,指责他是
罗马尼亚秘密警察机关的合作者和代理人,导致福里什最终被清洗和杀害(1944年4月,福里什被撤销总书记职务,1946年夏以“叛国罪”被秘密处决)。
党的领导人
1944年8月23日,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爱国军民发动“八·二三武装起义”,推翻了
法西斯主义独裁专政,基希涅夫斯基获释出狱。1944年10月2日任罗马尼亚全国民主阵线(罗共与各民主党派结成的统一战线和竞选联盟)总书记。1945年10月在罗马尼亚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当选为罗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45年主持拟定参加1946年大选的候选人名单。1946年11月19日,
罗马尼亚举行战后第一届大选,基希涅夫斯基在
布加勒斯特选区当选为罗马尼亚国民议会议员。1947年1月任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机关报《
火花报》编辑委员会委员。1947年9月任罗马尼亚共产党驻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首席代表。1948年2月27日任罗马尼亚人民民主阵线全国委员会总书记。1948年4月13日,在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大国民议会选举中当选为大国民议会代表,从1948年至1957年一直属卡萨-斯坎蒂耶选区。1957年当选为北雅西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
1948年2月,
罗马尼亚共产党和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合并为罗马尼亚工人党,在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罗共“六大”)上当选为工人党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48年4月起为罗马尼亚新闻工作者协会成员。1948年5月14日负责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外交政策部和中央行政机关部的工作。1948年10月13日任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分管文化和宣传。1949年11月1日起任罗马尼亚和苏联友好协会全国理事会成员。1950年1月24日——1952年5月27日任
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组织局委员。
权倾一时
1950年3月17日——1954年8月20日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副主席,分管文化和科学工作。1952年2月,在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全会上,他向同是犹太人,同样有着
苏联背景的“
莫斯科局”领导人(
安娜·波克尔、瓦西列·卢卡、
特奥哈里·乔治斯库)发难。1952年5月27日,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举行扩大的中央全会,在他和乔治乌-德治的组织下,全会揭发和批判“波克尔—卢卡反党分裂集团”,撤销了波克尔等人的党政领导职务,并将他们开除出中央委员会。中央全会改组了书记处,调整领导人分工,基希涅夫斯基负责监督宣传部、外交政策部、国际部、行政机关部和武装部队总政治部的工作,成为仅次于乔治乌-德治的党内二号人物。1952年9月任
武装部队最高军事委员会委员。1954年4月20日在
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全会上,根据集体领导和党政分开的原则,被解除中央委员会书记职务。
1954年8月20日——1955年10月4日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1955年10月2日在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全会上再次任中央委员会书记。同年12月在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罗马尼亚共产党“七大”)上当选为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主管
意识形态、公、检、法和军事工作。从1956年1月16日至10月7日,基希涅夫斯基在中央政治局负责宣传鼓动、科学、文化、对外关系、国际共运、计划、财政和贸易以及妇女等中央部门,同时还监督总检察院和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司法系统的工作。1956年1月16日以后,负责兼管党中央干部部、国际部、党的妇女工作、财政和贸易以及党的预算。
大清洗时期
在1948——1954年席卷东欧的大清洗中,基希涅夫斯基以“斯坦丘列斯库”的笔名连续撰写、出版了文章和小册子,为
罗马尼亚的“政治肃清”制造舆论,实际扮演了乔治乌-德治清除政治对手的“智囊”的角色。对于1952——1954年间的
安娜·波克尔垮台、处决卢克雷奇乌·帕特勒什卡努、审判瓦西列·卢卡,他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希涅夫斯基出身犹太人,但他却极力撇清自己的犹太渊源,在“反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中充当“急先锋”,协助迫害犹太人。随着
约瑟夫·斯大林掀起
反犹太主义浪潮,从1948年开始,罗马尼亚政府在
犹太复国主义的领导人和
以色列大使馆周围安插“安全人员”实施监控。1951年日5月10日指控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危害。1952年3月1日,
罗马尼亚政府对犹太裔社区和团体展开政治整肃。1954年3月31日,
布加勒斯特军事法庭审判了第一批犹太复国主义者。基希涅夫斯基在1953年1月14日的日记中曾写道:“犹太社区一直是间谍、盗贼的巢穴,该社区一直都追随威廉·菲尔德曼(罗马尼亚犹太人领袖)对穷人进行剥削和掠夺,从事间谍犯罪行为,这是他们议程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我们必须坚定地进行。拿走这些魔鬼,他们最终会平静。否则会危害我们,不仅是我们,而是整个和平阵营。”1949年在
罗马尼亚掀起的反对
犹太复国主义的运动,并没有随着
约瑟夫·斯大林的去世后而停止,残酷的镇反斗争一直持续到1959年。
1968年4月罗共中央全会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认为,“在这一时期的与大清洗相关的一系列案件审判中,出现了重大的违反党纪和滥用职权的现象,
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约瑟夫·基希涅夫斯基和国家保安部门负责人亚历山德鲁·德勒吉奇直接介入司法诉讼程序,施加了干预和影响,产生了消极的作用······”。
莫斯科的右手
约瑟夫·基希涅夫斯基是
罗马尼亚共产党(工人党)著名的权威理论家,从1944年至1957年,作为党的最高理论权威和宣传文化的最高负责人,为罗马尼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他和
列昂廷·拉乌图在二战后将“苏联模式”,特别是“
斯大林主义”和“
安德烈·日丹诺夫主义”移植到罗马尼亚的思想文化领域,严重束缚了罗马尼亚的文化和学术的发展。
基希涅夫斯基被认为是一个完美的阴谋家和机会主义者,他对上级曲意迎奉且心胸狭隘,对下属跋扈专制,他是斯大林主义控制
罗马尼亚精神生活、偏执狭隘和
极权主义官僚的守护者。作为坚定的“斯大林主义者”的代表,基希涅夫斯基致力于加强罗马尼亚同
苏联的特殊联系,参加了社会主义阵营所有重要会议,是负责协调党的国际关系和监督干部政策的主要领导人。基希涅夫斯基是“
莫斯科路线”的积极追随者,他把对苏联的态度作为衡量
列宁主义正统性的标准。
倒台时期
1956年2月,约瑟夫·基希涅夫斯基和
康斯坦丁内斯库与
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一起参加了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社会主义阵营掀起政治地震,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前所未有冲击,
罗马尼亚党领导人深受震动。此后,赫鲁晓夫强迫东欧各党也反对个人崇拜,在罗马尼亚则把矛头指向乔治乌-德治。基希涅夫斯基和康斯坦丁内斯库在回国后亦随之转向,紧跟赫鲁晓夫的调子,借“去斯大林化”攻击昔日的老朋友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反对乔治乌-德治的政策路线。他们与
莫斯科的领导人保持了了良好的关系,对乔治乌-德治的领导权威构成了威胁。
受
赫鲁晓夫的鼓舞,基希涅夫斯基和
康斯坦丁内斯库在党内大肆鼓吹改革,主张加强民主和法治,一改往日“
约瑟夫·斯大林主义者”的面目,把自己塑造出党内民主斗士的形象。他们呼吁开放和改革,但遭到乔治乌-德治的断然拒绝,因为在乔治乌-德治看来,他并不是真正的改革派,而是因为“他是个不朽的机会主义”。在1956年3月工人党中央全会上,基希涅夫斯基和康斯坦丁内斯库提出要找“罗党内的斯大林”,赞同“各国党的第一书记都是斯大林分子”的说法,要求公开
赫鲁晓夫的报告。基希涅夫斯基和
康斯坦丁内斯库在1957年通过谴责
斯大林主义,并指责乔治乌-德治是
安娜·波克尔等人的同谋。在那之后,乔治乌-德治感受到自己的领导地位受到严重的挑战,心生忧惧,不得不加以防范。在赫鲁晓夫的授意下,基希涅夫斯基等人极力争取盟友入伙,试图在政治局以多数票废黜乔治乌-德治。他们得到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
康斯坦丁·珀尔伏列斯库的支持,但未能拿下亚历山德鲁·莫吉奥罗什,莫吉奥罗什将他们的密谋告知了乔治乌-德治,结果,他们的图谋以失败告终。乔治乌-德治在中央全会上作了关于苏共二十大的报告,坚决抵制
赫鲁晓夫和苏共对各兄弟党内部事务的横加干涉。
1957年6月28日—29日和7月1日—3日,
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全会揭发批判了基希涅夫斯基—
康斯坦丁内斯库分裂主义集团。全会指出他们的错误是“反对党及其领导的团结”,“企图把党对苏共二十大文件的讨论引导到与1956年3月中央全会所确定的方针不相符的危险的方针上去”;指责他们在党的生活中采取了某些违背列宁主义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作法,散布个人崇拜,特别是对
安娜·波克尔的崇拜;他们在党内制造混乱,削弱党的团结和党的战斗力。全会决定把基希涅夫斯基开除出政治局和书记处,把康斯坦丁内斯库开除出政治局,但保留了他们的中央委员身份。1957年7月11日被贬为教育和文化部经济教学部主任。1960年6月在
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罗马尼亚共产党“八大”)上未被选入中央委员会。
最后的岁月
1961年11月30日——12月5日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期间,基希涅夫斯基再次受到昔日的同志们的批判:
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
扬·毛雷尔、
列昂廷·拉乌图、
彼得·博里勒、亚历山德鲁·莫吉奥罗什、亚历山德鲁·森科维奇、沃尔特·罗曼等人都毫不犹豫地谴责这位前“党的大脑”,现在的《
火花报》印刷出版负责人。乔治乌-德治称,“波克尔、卢卡、基希涅夫斯基和
康斯坦丁内斯库应对
斯大林主义在
罗马尼亚的暴行负主要责任”。从1957年开始直到1963年去世前,基希涅夫斯基一直担任
布加勒斯特《火花报》联合印刷出版部主任。
1963年,基希涅夫斯基在布加勒斯特逝世,终年58岁,罗官方没有刊登讣告。1968年4月,罗共中央为基希涅夫斯基和康斯坦丁内斯库恢复名誉。但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仍谴责他(与乔治乌-德治和亚历山德鲁·德勒吉奇一起)要为处死帕特勒什卡努的冤案负责。
所获荣誉
约瑟夫·基希涅夫斯基曾荣获多项功勋奖章和荣誉称号,1948年被授予“
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之星”一级勋章,1949年先后被授予一级劳动勋章、一级“保卫祖国勋章”和一级文化功勋勋章,1955年被授予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和“镰刀和铁锤”金星勋章。
家庭情况
约瑟夫·基希涅夫斯基结过两次婚,在第一任妻子去世后,他和柳芭·基希涅夫斯基结婚。柳芭生于1911年,是1930年入党的老党员,是一位积极的党务活动家和反
法西斯主义地下工作者,与
安娜·波克尔关系密切。1946年她协助丈夫负责确保
苏联军队占领下的
罗马尼亚的食品采购和供应工作,20世纪50年代为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曾任工会联合会副主席、大国民议会副主席和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基希涅夫斯基的长子米列亚移民
加拿大,另外两个儿子安德烈和格奥尔基在20世纪80年代移民
以色列,第四个儿子尤里仍留在罗马尼亚。孙女多拉·基希涅夫斯基是一名以色列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