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刚,2004年毕业于
南加州理工大学并获博士学位,是《地震研究快报》(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主编。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精度
断层结构成像、
地球介质时间变化、地震震源特性和其时空模式、地震激发和长微震等。其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Geoscience、Sciences、GRL、JGR、GJI、BSSA等发表文章50多篇,于2010年获得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奖和美国地震学会
伯顿·里克特青年科学家奖。
人物经历
1975年出生,祖籍中国
眉山市,现任
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地球和大气系(School of
地球 and Atmospheric Sciences)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博士生导师。
1998年毕业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
地球物理学和计算机应用双学士学位,2002年于
南加州大学获
电子工程硕士学位,2004年于南加州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在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社会任职
现为美国
佐治亚理工学院地球与大气科学学院副教授。他曾获美国地震学会(SSA)的Charles Richter Early Career Award,Kavli Fellow等多项重要奖项,曾担任Bulletin of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SSA)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JGR)的副主编,现担任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 (SRL)主编。
主要成就
学术成就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清晰
断层结构反演,
地球介质时间变化,地震震源特性,地震诱发,慢地震,和地球深部介质等基础研究。其研究过去五年在
美国收到一百多万美金资助,来源包括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南加地震中心(SCEC)等。迄今为止在国际杂志(Nature Geoscience, Science, GRL, JGR, BSSA)上发表文章60余篇,并受邀在诸多重要国际会议和知名院校演讲。2010年至2013年任BSSA副编辑,2011年至2013年任JGR-Solid Earth 的副编辑,2013年7月至今担任SRL主编。彭教授是众多国际会议的组织委员,其研究成果曾被新华社和世界主流科学媒体所报道。彭志刚于2010年获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奖(NSF Career Award),2010年获美国地震学会(SSA)里氏青年科学家奖(Charles Richter Award),和所在的
地球和大气系年轻教授奖(Young Faculty Award)。
学术论文
[1]
杨微,王宝善,彭志刚,田晓峰,袁松.利用断裂带首波分析
甘孜藏族自治州—玉树断裂带拉张盆地结构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20,63(03):1197-1213.
尹昕忠,
陈九辉,彭志刚,刘启元,
郭飚,
李顺成2008年汶川Mw7.9级地震前后微震活动的时空演化[A].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地震学会、全国
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2017中国
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专题21:
青藏高原及邻区构造变形、地貌演化与深部
动力学过程[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7:5.
左思成,柳正,
梁晓峰,孟晓峰,彭志刚,金戈.
藏南地区异常的余震序列[A].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地震学会、全国
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2017中国
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专题1:中国
岩石圈结构与深部作用、专题2:岩石圈构造与大陆
动力学[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7:35.
李璐,王宝善,彭志刚.2004年
苏门答腊岛和2012年印度洋地震对
云南省地区动态触发现象的对比研究[A].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地震学会、全国
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2016中国
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七)——专题36: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专题37:强震震害特点及其社会影响[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6:25-29.
[5]
杨微,彭志刚,王宝善,李泽峰,袁松湧.利用
断层首波分析2010年
玉树市M_W6.9地震断裂带的速度差异特征[J].国际地震动态,2015,(09):6.
[6]
陈棋福,龚萱,王伟君,彭志刚,吴春泉,
吴晶房山区岩体附近的远震动态触发活动[A].
中国力学学会.2014年度国际计算地球动力学国际研讨会摘要集[C].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2014:41.
龚萱,陈棋福,彭志刚,王伟君,吴春泉,吴晶.2010年智利8.8级地震在北京房山岩体附近的动态触发活动[J].地球物理学报,2014,57(01):115-128.
唐啓家,林正洪,彭志刚.Seismic Properties of Early Aftershocks Following the 2010 M_L 6.4 Jiashian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J].地质学报,2013,87(S1):289-291.
唐啓家,林正洪,彭志刚.Seismic Properties of Early Aftershocks Following the 2010 M_L 6.4 Jiashian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A].
中国地质学会第七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研讨会摘要集[C].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报编辑部,2013:297-299.
李泽峰,张海江,彭志刚.横波分裂成像在
土耳其北安纳托利亚
断层的应用[A].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2012[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2:369-370.
陈棋福,彭志刚,王伟君.
汶川县M_W7.9
地震波在华北地区触发的地震活动[A].
中国地震学会、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国际地震动态——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C].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2008:26.
[12]陈棋福,彭志刚,王伟君.汶川M_W7.9地震波在华北地区触发的地震活动[J].国际地震动态,200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