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刚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副教授
彭志刚,2004年毕业于南加州理工大学并获博士学位,是《地震研究快报》(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主编。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精度断层结构成像、地球介质时间变化、地震震源特性和其时空模式、地震激发和长微震等。其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Geoscience、Sciences、GRL、JGR、GJI、BSSA等发表文章50多篇,于2010年获得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奖和美国地震学会伯顿·里克特青年科学家奖。
人物经历
1975年出生,祖籍中国眉山市,现任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地球和大气系(School of 地球 and Atmospheric Sciences)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博士生导师。
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学和计算机应用双学士学位,2002年于南加州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2004年于南加州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社会任职
现为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地球与大气科学学院副教授。他曾获美国地震学会(SSA)的Charles Richter Early Career Award,Kavli Fellow等多项重要奖项,曾担任Bulletin of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SSA)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JGR)的副主编,现担任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 (SRL)主编。
主要成就
学术成就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清晰断层结构反演,地球介质时间变化,地震震源特性,地震诱发,慢地震,和地球深部介质等基础研究。其研究过去五年在美国收到一百多万美金资助,来源包括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南加地震中心(SCEC)等。迄今为止在国际杂志(Nature Geoscience, Science, GRL, JGR, BSSA)上发表文章60余篇,并受邀在诸多重要国际会议和知名院校演讲。2010年至2013年任BSSA副编辑,2011年至2013年任JGR-Solid Earth 的副编辑,2013年7月至今担任SRL主编。彭教授是众多国际会议的组织委员,其研究成果曾被新华社和世界主流科学媒体所报道。彭志刚于2010年获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奖(NSF Career Award),2010年获美国地震学会(SSA)里氏青年科学家奖(Charles Richter Award),和所在的地球和大气系年轻教授奖(Young Faculty Award)。
学术论文
[1]杨微,王宝善,彭志刚,田晓峰,袁松.利用断裂带首波分析甘孜藏族自治州—玉树断裂带拉张盆地结构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20,63(03):1197-1213.
尹昕忠,陈九辉,彭志刚,刘启元,郭飚,李顺成2008年汶川Mw7.9级地震前后微震活动的时空演化[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专题21:青藏高原及邻区构造变形、地貌演化与深部动力学过程[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7:5.
左思成,柳正,梁晓峰,孟晓峰,彭志刚,金戈.藏南地区异常的余震序列[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专题1:中国岩石圈结构与深部作用、专题2: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7:35.
李璐,王宝善,彭志刚.2004年苏门答腊岛和2012年印度洋地震对云南省地区动态触发现象的对比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七)——专题36: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专题37:强震震害特点及其社会影响[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6:25-29.
[5]杨微,彭志刚,王宝善,李泽峰,袁松湧.利用断层首波分析2010年玉树市M_W6.9地震断裂带的速度差异特征[J].国际地震动态,2015,(09):6.
[6]陈棋福,龚萱,王伟君,彭志刚,吴春泉,吴晶房山区岩体附近的远震动态触发活动[A].中国力学学会.2014年度国际计算地球动力学国际研讨会摘要集[C].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2014:41.
龚萱,陈棋福,彭志刚,王伟君,吴春泉,吴晶.2010年智利8.8级地震在北京房山岩体附近的动态触发活动[J].地球物理学报,2014,57(01):115-128.
唐啓家,林正洪,彭志刚.Seismic Properties of Early Aftershocks Following the 2010 M_L 6.4 Jiashian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J].地质学报,2013,87(S1):289-291.
唐啓家,林正洪,彭志刚.Seismic Properties of Early Aftershocks Following the 2010 M_L 6.4 Jiashian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A].中国地质学会第七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研讨会摘要集[C].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报编辑部,2013:297-299.
李泽峰,张海江,彭志刚.横波分裂成像在土耳其北安纳托利亚断层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2012[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2:369-370.
陈棋福,彭志刚,王伟君.汶川县M_W7.9地震波在华北地区触发的地震活动[A].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国际地震动态——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C].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2008:26.
[12]陈棋福,彭志刚,王伟君.汶川M_W7.9地震波在华北地区触发的地震活动[J].国际地震动态,2008,(11):9.
参考资料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彭志刚教授来所交流.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6-05-04
彭志刚.中国知网.2021-12-26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社会任职
主要成就
学术成就
学术论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