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寺,原名兴国万寿寺,又因寺院殿堂彩釉筒瓦,村民也称之为“琉璃寺”,占地面积2728平方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
陕州区西李村乡,距三门峡市约64公里,是始建于隋朝的一所寺庙,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
安国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扩建,扩建未完工而隋亡,
唐朝接续扩建,于
贞观丁亥(627年)完工。。因“安国寺”意为安国定邦,在唐、宋、元、明、清均有增建和修葺。到了民国年间,屡遭兵匪洗劫。直到解放以后,才受到人民政府的重视和保护。
安国寺以火墙为界分为前后两处院落,包括山门、前、中、后佛殿三重及正殿,另有经房、禅房、钟楼、东西莲池和石碑经幢等。后院有佛殿一重,石碣两块。还有寺院附属建筑多所。其砖雕、木雕制作精美,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目前豫西地区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体之一。
1987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安国寺列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安国寺建于
隋朝大业年间,当时叫做“兴国万寿寺”,至唐贞观年间才建成,更名为“安国寺”,有安国兴邦之意,所以备受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视,在唐、宋、元、明、清均有增建和修葺。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变迁,加之古通道的废改,安国寺由盛转衰,日渐荒凉。特别是到了民国年间,屡遭兵匪洗劫,破坏更为严重。直到解放以后,才重新受到人民政府的重视和保护,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时,在村民的极力保护下,安国寺得以保全,但寺内文物仍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现寺内留有“清顺治十四年重修安国寺,
康熙五十九年重修钟楼,清乾隆元年重修安国寺金妆神像和曹洞正宗”的碑记四通及连接前后院的火墙上嵌有明
隆庆四年“重修瑞云山安国寺火墙序”石碣各一块,还有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重修改换的磨光青石柱上雕刻的楷书对联一副。
1987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安国寺列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
陕州区文化文物部门委托
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设计研究中心对安国寺进行了现状勘测,并制定了一期维修保护方案。2007年,市、县文物部门争取各方资金50万元,重点对安国寺中轴线上的三佛殿、后殿进行进行了全面的保护维修,该工程于12月底结束。2008年,进行二期维修工程,对
寺院围墙内的所有十二项维修项目进行保护,是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六年(1846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修葺。2013年5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
三门峡市陕州区文物管理局公开招标《陕县安国寺修缮工程》项目,对安国寺中的火神殿、方丈院、院落铺装、管道、绿化与围墙等进行修缮。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安国寺所在陕州区域位于
河南省西部
黄河南岸,隶属于三门峡市;东与
渑池县交界,西与
灵宝市接壤,南依
河南甘山国家森林公园与
洛宁县毗邻,北临黄河与
山西省平陆县隔岸相望,东西南三面环抱三门峡市区和
湖滨区。地处北纬34°24′至34°51′,东经111°01′至111°44′,东西长65.25公里,南北宽48.8公里。
气候条件
安国寺所在
陕州区区域地处中纬度内陆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多受蒙古冷高压控制,气候干冷,雨雪稀少;春季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夏季炎热、雨涝;秋季气候凉爽,雨水减少。以候温(5天为一候,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大于22
摄氏度为夏,小于10摄氏度为冬,介于10摄氏度至22摄氏度之间为春秋划分季节。春季总天数为56天,夏季为103天,秋季为66天,冬季为140天,冬
长春市短、四季分明。
地势地貌
安国寺所在陕州区域地势南高北低,东峻西坦,呈东南向西北倾斜状。地貌基本可分为山区、丘陵和原川3种类型。山区为中山和低山。中山分布于南部;低山分布于东北部。丘陵主要分布在东部,最高点马头山海拔为881.5米、
熊耳山海拔为885.3米;西部为原川区,本区黄土层厚约20米至70米,地面由南向北呈阶梯降落。海拔最低308米,最高为1466米,相对高差为1158米。
水文特征
安国寺所在
陕州区区域河流属
黄河水系。陕州区共有大小河流33条,西部和北部流域面积1039平方公里,内有大小河流20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3条(苍龙涧、青龙涧、清水河),由南向北注入
黄河;东南部为
南洛河水系,流域面积570.8平方公里,内有大小河流13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条(永昌河、大石涧),自西向东注入洛河。
建筑布局
整体概况
安国寺的主体建筑群坐北向南,以火墙为界分前后两处院落。前院包括山门和前、中、后三重佛殿,另有经房、禅房、钟楼、东西莲池和石碑经幢等。后院有佛殿一重,石碣两块。后院还有寺院附属建筑多所。
寺庙建筑
山门
前院山门为南面带有檐廊的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山门两侧各置一耳门。
前殿
前殿为面阔三间的单檐式硬山结构,西侧有配殿三间,东侧有一座石砌基、青砖筑起的正方形钟楼,楼顶四周有砖雕仿木斗拱。
中殿
中殿为面阔一间、进深三间的单檐硬山式建筑物,四面带有回廊,檐下施三踩单昂斗拱、龙凤大脊,正吻和
脊兽大部尚存。中殿东侧用条石砌成的莲池尚未完整,西池已废。中殿两侧的经(禅)房都是单檐硬山结构。
后殿
后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式结构,后殿两侧的经(禅)房也都是单檐硬山结构。
火墙
火墙(由石碣得名)高约4米,自东而西将整个寺院分为前后院。正中为门楼,内外沿及额头雕二龙戏珠等图案,火墙南面东侧为砖雕蟠龙图案,西侧为
麒麟图案,门楣两侧为五瑞图。
正殿
正殿在火墙北侧,面阔五间,单檐硬山式结构,檐下施三踩单昂斗拱,龙凤大脊。正吻和走兽等砖雕装饰及廊檐下的木雕
八仙人物图案等基本完整,雕花六抹格扇门基本完好,廊下承檐的四根小八角体磨光青石柱是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重修改换的,高约3米,上雕刻楷书对联。
寺庙文物
石碑
安国寺内现存的石碑主要有前殿与山门之间有清顺治十四年和
康熙五十九年石碑各一通,一块“重修安国寺记”;一块“重修钟楼碑记”。中殿和后殿之间有清乾隆元年“重修安国寺金妆神像碑记”和“曹洞正宗”残碑各一通。
石碣
连接前后院的火墙上嵌有明
隆庆四年“重修瑞云山安国寺火墙序”石碣各一块。
对联
正殿廊下承檐的四根小八角体磨光青石柱雕刻
楷书对联:
宝筏渡迷津原里犬河边牛愿相逢去,金绳开觉路井中蛇藤上鼠应早脱来。昌水萦洄万顷流水映梵宇,瑞山缭绕四围爽气浮祇园。
保护与开发
保护
安国寺因其寓意为安国定邦,所以在唐、宋、元、明、清的历代封建王朝均有增建和修葺。解放以后,受到人民政府的重视和保护,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
陕州区文化文物部门委托
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设计研究中心对安国寺进行了现状勘测,并制定了一期维修保护方案。2007年,对寺内的三佛殿、正殿进行有效保护。2008年,进行二期维修工程,对寺院围墙内的所有十二项维修项目进行保护,是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六年(1846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修葺。2013年5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4月17日,
三门峡市陕州区文物管理局公开招标《陕县安国寺修缮工程》项目,工程内容包含火神殿、方丈院的修缮;院落铺装;管道、绿化与围墙等。
开发
2013年6月,委托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编制的《河南陕县安国寺景区旅游总体规划》,已通过评审。目前,正在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
2019年,
陕州区签约田园综合体项目战略合作协议。该项目以安国寺为中心,总体规划设计15平方公里,包括6个自然行政村范围内的开发建设,预计总投资60亿元。
价值与意义
安国寺的美,在于它的三雕合一,其建筑物上的木雕、砖雕、石雕以及壁画制作精美,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堪称艺术精华。这些雕刻作品的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吉祥动物等,其构图精妙,雕工独到,刀法细腻,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造诣。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文化之旅.www.xhw.gov.cn.2024-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