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儒院,清末计划中的高等教育机构,旨在培养大学毕业生进行深入研究,类似于今天的研究生院。该院由
张之洞于1902年设计,最早设在
京师大学堂内。通儒院的学制为五年,毕业生不需通过考试,而是以平时的研究著述来评定。然而,这一制度未能实施,
清朝即告垮台。
通儒院为
中原地区早期设想的研究生院。
蔡元培在《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中提到:“清季的学制,于大学上,有一通儒院,为大学毕业生研究之所。”该院由张之洞于1902年设计,最早设在京师大学堂内,不设课程,学制五年毕业,犹如今日大学内的研究所。通儒院招生对象是大学毕业生或具备相当水平的人,培养目标是“能发明新理以著成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成效”。学员在图书馆和寝室进行研究,也可进行实地考察,由各科大学
都督(系主任)管理,并由他指定或延聘指导老师。大学毕业生打算考入通儒院时,“当具呈所欲考究之学艺”。通儒院毕业,不需考试,而以平时研究著述评定。毕业后待遇,予以翰林升阶,或分用为较优京官、外官。从7岁儿童开始的教育,到通儒院毕业,至少需24年。但通儒院这套制度,还未及付诸实现,
清朝便垮台了,但它对民国以后的研究生制度却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