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假杜鹃
爵床科假杜鹃属植物
黄花假杜鹃(拉丁学名:Barleria prionitis Linn.)是爵床科假杜鹃属的一种。黄花假杜鹃被有意引入许多地区用作观赏植物、篱植物。在西印度群岛,它是在20世纪初引入的,并出现在1906年巴巴多斯和1910年牙买加的植物标本中。在澳大利亚,它于1963年首次记录在北领地,2001年被宣布为有害的环境杂草。由于其广泛的分布和多功能性,黄花假杜鹃在一些地区被视为杂草,可能对当地生态系统构成威胁。
植物形态
直立灌木,高达2m。叶椭圆形至矩圆形,长3-10cm,顶端尖,两面有毛。花常4-8朵簇生于叶腋,小苞片条形,长10-15mm,有毛,顶端小尖刺,边缘具小刺或无刺,萼片4,两、两相对,外面2片卵状椭圆形,长1.2-2cm,顶端有小尖刺,边有刺状小齿,里面2片甚小,条形,长约6mm,白色,花冠黄色,漏斗状,长4-7cm,外面有微毛,裂片5,2唇形,雄蕊2,退化雄蕊2。蒴果长约1.2cm。种子4颗,有微毛。
枝条圆柱形,光滑,有皮孔,无毛。叶片纸质,椭圆形或有时卵形,两端急尖,基部下延,长枝叶叶柄长,叶片通常长5厘米,宽2.6厘米,最大可长8.5厘米,宽5厘米,短枝叶叶柄长10-15毫米,叶片长1.2-2.5厘米,宽1-1.5厘米,幼时两面被柔毛,后很快脱落,仅主脉上有稀疏糙伏毛,边缘有稀疏贴伏糙伏毛。
花密集着生于短枝上的苞腋,花序穗状;长枝及短枝基部的苞片为缩小的叶状,腋内着生1朵花,小苞片变成叉开的硬刺,向上逐渐变狭,苞片线状,长约10毫米,不再成刺;在正常叶腋着生的花的小苞片也变为叉开的硬刺,花果脱落后仍宿存;大花萼裂片卵形,先端渐尖,具软骨质尖刺,长14毫米,内面的略短,长13毫米,小萼狭卵形,长13毫米,先端渐尖;花冠黄色,长约2.4厘米,花冠管略短于喉部,下唇中裂片略宽而短,长8毫米,宽7毫米,两侧裂片与上唇裂近相等,长10毫米,宽6毫米;大雄蕊花药长3.2毫米,花丝长11毫米,小雄蕊花药长约1毫米,花丝长1.5毫米,均着生于喉基部;子房卵形,花柱线状,柱头略膨大,稍2裂,外露。蒴果卵形,长18毫米,径2.5毫米,先端渐尖成一实心的喙,内有种子2。
种子近卵形,两端圆,两侧压扁,长7毫米,宽5毫米,被紧压贴伏弯曲长毛,外有一膜,遇水膨胀成一膜质边缘。
在中国,花期为10月至12月,果实期为12月至2月。而在巴基斯坦全年都有开花,澳大利亚的开花和结果时间为3-6月,8-10月和12月。
分布范围
黄花假杜鹃原产地包括东南亚岛屿和大陆、中国和印度次大陆,西至巴基斯坦。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除了原产地,黄花假杜鹃已在世界各地的自然化地区自然化,包括诺鲁、澳大利亚、安达曼群岛、罗德里格斯、毛里求斯、留尼汪、塞舌尔、利安群岛、风ward群岛、波多黎各牙买加
相关亚种
该植物由卡尔?冯?林奈在他的基础著作《植物种》中于1753年描述。黄花假杜鹃有三个被接受的亚种,分别是B. p. subsp. appressa、B. p. subsp. induta和B. p. subsp. pubiflora。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植物形态
分布范围
相关亚种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