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作为人格自我控制的一个部分,是指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利益而放弃即时满足的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制能力。
延迟满足这一概念源于弗洛伊德,后沃尔特·米歇尔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有关延迟满足的研究,引发了其他研究者对此领域的深入考察和跨文化的验证。20世纪7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
沃尔特·米歇尔策划组织了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证明
自我管理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此后近三十年内,再现生活原型的实验室延迟满足研究引起心理学家的关注,在个性特征、理性探讨、心理机制及测量研究手段等方面展开大量研究,自我延迟满足的跨文化研究也越来越多。
延迟满足的核心是个体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等待,对冲动行为进行控制,以期获得未来较大的满足。延迟满足能力作为幼儿社会化进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可以进行引导和培养的。延迟满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更关注被试在等待时间上的个体差异、自我控制策略及其有效性,其研究范式包括礼物延迟范式、自我延迟满足范式、付款延迟范式、外加延迟满足范式等,研究涉及儿童教育、职业、罪犯等领域。
定义
延迟满足是人格自我控制的一个部分,是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所指出的,是指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利益而放弃即时满足的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制能力。延迟满足的核心是个体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等待,对冲动行为进行控制,以期获得未来较大的满足。米歇尔在其著作中指出,延迟满足能力在人们的早期生活中是可见的、可衡量的。而延迟满足能力作为幼儿社会化进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可以进行引导和培养的。
认知机制
心理机制
沃尔特·米歇尔等人提出无奖励挫折理论以揭示延迟满足作用的心理机制。该理论假设,对期望结果的等待会产生令人不快的受挫感受,这种受挫的强度是影响延迟满足的主要因素。据这一假设,使受挫强度增加的行为和因素将导致延迟等待时间的缩短。而能够降低这种强度的因素和策略将使延迟等待时间延长。这一假设得到了实验的有力支持。在自我延迟满足情境中,当奖励物以实物方式呈现,或不呈现奖励物而要求被试想象奖励物存在时,都会阻碍学前儿童自我延迟满足的顺利进行。使延迟等待时间缩短,即便要求儿童在工作情境中等待也如此。
生理机制
延迟满足的社会生物模型——冷热系统分析,从生物学的角度对延迟满足的生理机制进行了探讨。在这一模型中,自我调控对两个系统起平衡作用。一种是认知性、策略性、连贯性的“冷”系统;一种是冲动性、反射性、情绪性的“热”系统。在相对较低的压力状态下,两个系统和谐共事,当压力水平增强(如遭遇挫折),热系统开始控制冷系统,或者说延迟满足体现了冷热执行功能之间的密切关系,延迟满足是热执行功能发展到较成熟阶段后出现的能力。
研究历史
提出与“延迟满足”实验
延迟满足这一概念源于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但作为一个研究范式则要归功于
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他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有关延迟满足的研究,引发了其他研究者对此领域的深入考察和跨文化的验证。
20世纪70年代,在社会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的策划组织下,美国
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进行了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每个4岁被试儿童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可以吃两颗。然后实验人员离开,留下孩子们和软糖。实验人员通过单面镜对实验室中的幼儿进行观察,发现有些孩子只是等了一会儿就开始不耐烦并把糖吃掉了,是“不等者”;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作睡觉状,也有的孩子想出各种办法来转移注意力以拖延时间,比如自言自语、唱歌、和其他小朋友做游戏、讲故事等,从而克制自己的欲望,顺利地等到了20分钟,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是“延迟者”。
后来,在参加实验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时,研究人员对他们的家长及教师进行了跟踪调查,他们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也就是“延迟者”升入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并且具有冒险精神、受人欢迎;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即“不等者”则往往屈服于压力逃避挑战,在个性方面更多地显示出孤僻、易固执、易受挫、优柔寡断的倾向。两者学业能力的测试结果也显示,“延迟者”比“不等者”在数学和语文成绩上平均高出20分。
在后来十几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因此,该实验证明:
自我管理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之后,沃尔特·米歇尔于2002年凭借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领域做出的贡献,位列美国期刊《普通心理学评论》“20世纪最杰出的100名心理学家”第25位。
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Karniol、Miller提出了延迟满足的EID(externally imposed delayed reward)范式,即儿童因外在的要求而延迟满足。此后近三十年内,再现生活原型的实验室延迟满足研究引起心理学家的关注,在个性特征、理性探讨、心理机制及测量研究手段等方面展开大量研究,自我延迟满足的跨文化研究越来越多。此外,延迟满足的研究日益深刻和多样化:研究对象由幼儿、儿童、青少年到成人,甚至特殊群体等;研究领域涉及教育、学业、职业,以及不同民族、国家;研究方法从单一的实验法转向了实验法、问卷法的综合运用;研究延迟满足的影响因素由认知因素到非认知因素。诸多研究表明,延迟满足对个体的学业成绩、职业成就、人际交往、抗挫折能力、健康指标等有积极的预测作用。
作用意义
发展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延迟满足能力不仅是幼儿
自我管理的核心成分和最重要的技能,也是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更是伴随人终生的一种基本的积极的人格变量。Cournoyer和Trudel研究认为,延迟满足能力明显的个体差异在儿童4岁时出现,并可预知他们儿童期、青春期、大学时期的认知和社交能力。Mischel等人对自我延迟满足的远期影响所作的长期跟踪研究表明:4岁、5岁时能够做到延迟满足的儿童,在十余年后,父母对其在学业成绩、社会能力、应对挫折和压力等方面也有较好的评价;而且他们在申请大学时的学业性测验(SAT)分数也较高。Funder等人研究发现,迟满足能力与其自我控制、自我韧力、注意力集中、明事理、智谋、合作性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密切的关系。可见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预示个体成熟、社会适应、健康发展的一种人格变量。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延迟满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被试。成人较之儿童有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延迟满足的研究所采用的奖励对成人诱惑力不够,实验室中的等待时间也显得太短,易产生天花板效应。延迟满足的研究者一般会通过预实验选择一对较为恰当的SS与LL,以保证SS与LL之间的差异既要大到足以使被试愿意选择后者,又要小到使SS对儿童有足够的诱惑,从而避免等待时间的天花板效应与地板效应。
研究内容
延迟满足更关注被试在等待时间上的个体差异、自我控制策略及其有效性,重点放在情绪、意志力、动机强度等更为基础的本能反应上。延迟满足的研究者更加关注等待时间上的个体差异,并在实验中细致地检验被试自我控制策略的选择与使用状况,这些研究者热衷于以追踪研究揭示儿童在实验中的表现与其个性及行为特征之间的关系。
研究范式
礼物延迟范式(GD)
由Funder、Block等人设计,延迟满足被看成是自我控制特质众多可能表现中的一种行为表现,因此,对礼物延迟满足行为的测量反映的是儿童抵制去拿礼物以及打开礼物的冲动控制程度。
自我延迟满足范式(SID)
沃尔特·米歇尔l等人设计了两阶段结构(延迟选择和延迟维持)的范式,主要特点包含着复杂的、相互冲突的列联结构。整个延迟行为以目标为导向,从目标选择开始,经历有效的延迟维持过程。并以获得延迟奖励目标告终。SID测量的延迟行为反映的是个体在相互竞争的压力情境下的一种自我调节能力。
付款延迟范式(PD)
Funder等设计了“付款延迟”(Payment Delay)实验情境,这种情境既包括一个个列联结构——使被试感到通过演出行为可获得奖励的真实性,又包括一个动机强烈的、即时获得的奖励物,从而起到抵制延迟行为的作用。付款延迟实验程序整合了前两种范式的特点:一方面,延迟满足的行为使被试赢得了比其他情况下更多数额的报酬,使延迟满足具有了积极适应的意义;另一方面,即时获得的报酬也很诱人,具有强烈的动机冲动。整合后的实验程序更加贴近人们El常生活——既要求适应性的认知加工策略,又要求对动机冲动的控制。
外加延迟满足方法(EID)
由Karniol、Miller等人提出,即儿童因外界的要求而延迟满足。因为符合现实生活状况,EID研究范式得到了大部分心理学家的广泛认可。
研究领域
儿童教育
沃尔特·米歇尔在20世纪70年代对斯坦福社区幼儿近二十年的追踪研究中,就发现了幼儿期的延迟满足能力与学业成就,智力水平以及成就需要呈正相关,在4、5岁时能够做到延迟满足的儿童,在十余年后,其申请大学时的学业性向测验(SAT)成绩也较高。之后,对学业延迟满足ADOG(academic delay of grati\u0002fication)的研究拓展了延迟满足的研究领域,成为国外社会心理学家们又一关心的课题。当在自我调控的框架下考虑时,学业延迟满足被看作是一种确保目标定向活动不被打扰从而使其有效进行的策略,学业延迟满足也是帮助学习者将他们对未来的期待和信仰转变为自我调控行为的重要策略。
儿童延迟满足能力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进展,包括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与他们的
自我管理发展、注意力、认知能力、行为策略、同伴合作等人格特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会影响儿童的社会化和情绪稳定,甚至是伴随人一生的基本的积极人格变量。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对其青少年期和成年期发展具有预测功能,包括他们后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程度,以及他们未来的成就。至于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增加心理距离会提高儿童克服当前困难的意志力,让他们专注未来更有价值的结果。在心理上采取一种更长远的观点,能帮助儿童通过限制他们的即时满足需求,对自身的欲望有更客观、更贴合社会期望的认知与判断。3岁儿童对“其他”的延迟比对“自我”的延迟多,而4岁儿童对“自我”和对“其他”的选择相似。还可以使用辅助动词“想要”和“应该”的方式操纵心理距离,帮助儿童做出更多基于冲动偏好的决策或更规范的最优决策。引导儿童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是提高儿童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的有效方法,并对儿童其他相关领域发展也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第二,对儿童进行注意训练和干预能提高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还可能会降低他们在以后生活中的心理脆弱性。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要提供一些能够引起注意力转移的活动,引导儿童不去注意奖励物,帮助儿童应对延迟挫折,增加延迟等待时间。另外,还可以适当引导儿童学习认知抽象,比如把真实奖励物想象成是图片,以增加延长等待的时间;或者依据儿童的气质特点选择对其有效的分心策略,以增加延迟等待的时间。
第三,教师和家长可以在儿童面临延迟困难的时候,引导幼儿启动“自言自语”,比如,儿童给自己一些鼓励和暗示:“我能行,我是很棒的,我一定可以做到。”
第四,为儿童提供正面的榜样示范和有益的学习情境。儿童的前额叶发育尚未成熟,自制力偏低,且模仿意识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不会思考是要获取长远利益,还是眼前利益。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榜样示范方式培养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比如,播放相关视频、动画片或讲述延迟满足故事。例如,小熊将自己最爱的巧克力豆送给生病的奶奶,并照顾她,奶奶很开心。小熊回到家以后,爸爸妈妈夸奖小熊,并奖励它更多的巧克力豆。要注意,榜样示范和相关情景设定都必须是儿童感兴趣、能理解、具有教育意义,且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做到的。
第五,父母在日常养育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的注意策略、自我调节方式和延迟能力,且单亲抚养不利于儿童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父母要以积极方式与儿童互动,采用正面的言语鼓励,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并根据儿童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点选择与之相对应的教育方法。对于活动性的儿童,重点在培养其耐心和自制力,为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发展提供帮助。对于负情绪较高、日常生活中容易生气焦虑的儿童,可多采用言语和行动鼓励的方式,提供温馨和谐的精神环境,帮助儿童摆脱生气与焦虑。对于冲动性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应多多给予关心与呵护,帮助他们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第六,教师和家长应发自内心的关心、关爱儿童,赢得儿童的信任。成人必须做到言而有信,遵守对儿童的许诺,并根据儿童的气质类型与性别进行引导,选择适宜的延迟策略,从言语、行为等方面给予儿童适量、适当指导。
职业
职业心理学界对延迟满足的研究近些年(2006年)来才刚刚起步,虽然远没有实验室研究深入和广泛,但却因其可见的应用价值而成为心理学家和企业领导者们关心的热门课题,尤其是对员工职业道德(work ethic)方面的研究。
精神变态倾向者和罪犯
延迟满足是对自控能力进行测量的典型方法,这也有益于对精神变态犯人做出系统的评估。Newman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焦虑精神变态者的
自我管理能力(延迟反馈)在奖罚并用的情境下会被强化。Cherek等人在他们的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以延迟满足的实验方法研究暴力与非暴力假释犯的冲动性。结果显示,无论男女,具有暴力犯罪史的假释犯都比无暴力史的假释犯表现出更多的攻击和冲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