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荣(1956年7月—2024年5月21日),出生于
湖南省,中国共产党党员,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副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2年,李传荣毕业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理学
学士;1982年至1987年,在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工作;1985年,获中科院工学硕士学位;1987年至2003年,在中国
遥感卫星
地面站工作,历任处理室副主任、
微波室主任等职务;1988年至1990年,在荷兰国际
地球科学、
测绘学与遥感学院(ITC)学习;1994年至1995年,在
加拿大遥感中心工作;2014年9月起,任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副理事长;2003年至2020年4月,在中科院光电研究院任副院长、科技委主任。2024年5月21日,李传荣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李传荣长期从事遥感
卫星地面系统工程技术等研究,提出“天地一体化
遥感技术系统”理念,作为总设计师完成中国环境与减灾小卫星星座地面系统研制,在SAR成像处理等方面取得大量成果。他还推动了全球空间技术减灾系统计划研究,推进
遥感卫星定标工作,并致力于发展
无人机遥感载荷和标准规范建设。李传荣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6部,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编著有《星载SAR图像处理》等。1999年,李传荣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2003年,获得中国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1年,李传荣获得《从三维激光点云数据中提取感兴趣建筑物的方法》发明专利;2017年获得科学中国人杰出贡献奖。
1982年至1987年,李传荣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工作;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工学硕士学位;1987年至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工作,曾任地面站处理室副主任、
微波室主任、总工程师、副站长等职务;1988年至1990年在荷兰国际
地球科学、
测绘学与
遥感学院(ITC)学习;1994年至1995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
加拿大遥感中心工作。2004年4月,李传荣参加第三次
联合国探索及和平利用
外层空间会议。李传荣在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期间,主持
无人机遥感载荷综合验证系统研究。2014年9月起任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第五届和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2017年4月17日,李传荣应邀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做学术讲座,与同学们分享了在科研道路.上的思考和感悟,勉励同学们从凝练论文研究工作的科学问题入手。2003年至2020年4月,李传荣在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先后任副院长、科技委主任。
李传荣长期从事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工程技术、
信号处理和图像处理算法研究,对地观测地面数据处理系统技术;对地观测数据质量综合分析与标定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处理;高光谱光学图像处理;三维激光雷达数据处理;多源
遥感数据融合;新型遥感器技术应用机理与方法研究;非成像类遥感科学数据定量化处理与系统技术研究;定量遥感综合测试和标定技术研究等。
李传荣长期钻研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工程技术、信号处理和图像处理算法,提出了“天地一体化
遥感技术系统”的创新理念,并成功领导完成了中国环境与减灾
小卫星星座地面系统的研制。他在 SAR 成像处理、数据融合算法等研究方向取得了大量重要成果。作为
联合国专家组主席,他领导和主持了全球空间技术减灾系统计划研究,推动了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
天基信息平台的建设,为国际灾害管理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积极推进遥感卫星定标工作,首次实现了天空地一体化分级检验技术方法,并创建了国家高分辨遥感综合定标场。他还致力于发展
无人机遥感载荷,主持国家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重大项目,极大推动了我国相关载荷的研制和应用。在标准规范建设方面,他组织创建了全国遥感技术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构建了首个国家级遥感技术标准体系,有力推动了我国遥感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
李传荣曾主持国家计委/发改委、国防科工委多项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工程建设和国家863计划、“八五”“九五”“十五”攻关项目。李传荣着力发展无人机
遥感载荷,在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期间,主持中国国家级无人机遥感载荷综合验证系统项目。
李传荣是我国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建设的奠基人之一,他长期从事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在SAR成像处理、数据融合算法等方面有深入研究,并出版多部著作。他还领导和主持了全球空间技术减灾系统计划研究,推动了
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
天基信息平台的建立。此外,他在
遥感卫星定标和
无人机遥感载荷领域也有突出贡献,并重视标准规范建设,组织创建了全国遥感技术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澎湃新闻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