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石溪凫图
南宋画家马远创作的绢本设色画
《梅石溪凫图》是由南宋画家马远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目前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该画作展现了幽僻的崖涧和石壁上盛开的梅花,以及在溪水中嬉戏的野鸭。马远在这幅画中采用了独特的构图技巧和细致的技法,使得画面充满了生命力和动感。
画作内容
《梅石溪凫图》描绘了一片梅枝斜出石上的情景,左侧梅枝似乎穿过石头而出,上方梅枝沿着崖壁悬垂,两者在江面上交汇,形成了梅枝遍布的画面。在这个梅花盛开的早春季节,春水一湾,汀水盈盈,水中群凫飞集浮游,嬉戏于碧波之中。一只野鸭掠叫着扑打水面,胆小敏感的小鸭振翅欲飞,野鸭回过头来警惕地张望。画作右下方有马远的签名,同时附有多枚鉴藏印章。
创作背景
宋朝时期,文人在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文化的繁荣促进了山水画的发展。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画家们的关注点从北方的大山大川转向了江南地区的自然景观。他们开始更加注重细节和局部的描绘,这种变化体现在《梅石溪凫图》这样的作品中。
艺术鉴赏
主题
《梅石溪凫图》是一幅融合了花鸟与山水元素的作品,展现了江南小景的独特魅力。画面选取了溪塘一角,红白山桃斜出崖上,溪水清澈,涟漪晃荡,老小群凫飞集游泳,呈现出春意盎然的景象。山石和梅树都被赋予了人的情感色彩。
构图
马远擅长绘制边角之景,被称为“马一角”。《梅石溪凫图》采用的是山水与花鸟结合的小景,仅画岸石一角,春水一湾。画面构图独特,四角三面实一面虚,左侧与上方以山石布置,上不空天,下不留地,以水辅助,形成水天一片的感觉。梅枝斜出与吊挂,将水石自然连接,溪水从石缝中流出,形成宽广的水面。这种构图上的闭合与开放对比,不仅创造了形式上的趣味,也展现出画中诗意般的景色。
形象
画中的水面上,色彩斑斓的群凫在溪水中嬉戏,或追逐,或梳理羽毛,或振羽欲飞,左右呼应,顾盼有情,情态尤为生动。其中一只幼凫伏在母凫背上,非常动人。群凫在空白的画面上格外突出,主题明确,视野开阔。
技法
图中左边山崖陡立,山石上有苍苔斑斑,两株老梅树一上一下,从画面左上角倒挂下来,红白相映,错落而开。梅树枝干虬曲,取沧龙探海之势,画家常用这种笔法来画树枝,因此被人称为“拖枝马远”。此画剪裁别致、构思新巧。图中山石以斧劈皴法画之,方硬峭拔,坚实而有力;花朵用色粉点染而成,尽态极妍,正是马家“宫梅”本色;所绘梅枝刚劲曲折,又有力度,用焦墨勾勒的树干,显得“瘦硬如屈铁”,与用笔轻快、毛羽松蓬的野鸭形成鲜明的对比;图中野鸭虽小,却勾染点簇,精细不苟,毛羽灿然,其灵活的身姿,或顾盼、或相呼、或理毛、或觅食,各具情态,显示了画家的写生能力。另外,画家用白色反衬出又圆又黑的鸭眼,突出强调小鸭子的天真无邪,加上神态各异而又前后呼应的生动造型,把群鸭戏水的场景表现得妙趣横生;而对水面的表现则以极其流利婉转的中峰运笔,勾勒出了由野鸭泛起的迂回、盘旋的涟漪,以及在微风吹拂下水流动着的柔柔波纹,显得十分细腻动人。画水,作者用淡墨勾勒的水纹,细软、柔和且有韵味,更增添了生命的运动感。溪口远石用淡墨渲染,与远景形成深远的空间效果。
构思
在《梅石溪凫图》中,马远并未直接题款及印章,而是将其名字隐藏在岩石左下部的空白处,这一构思极为巧妙。
名家点评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潘耀昌认为,通过这幅画可以欣赏到马远在用笔和组织画面方面的才华。画家使用细笔中锋以流畅的线条表现涓涓流水,偶尔出现水的旋涡。一群野鸭在水中嬉戏,或梳理羽毛,或振翅欲飞,还有一只幼凫伏在母凫背上,整个鸭群描绘逼真,首尾呼应处理真实动人。山石用大斧劈皴法书写,爽利峭劲,梅枝则用方折笔写出拖枝之势,显得纵横有致、苍劲老辣。
历史传承
《梅石溪凫图》原本属于山东人于腾所有,后于1957年8月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图被多个出版物和展览记录,包括《中国古代书画图目1》、《中国绘画史图录》、《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宋画篇》、《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宋代小品画》、《马远》、《文物参考资料》、《故宫博物院院刊》、《故宫书画》、《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绘画编》等,并被《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二册收录。
作者简介
马远(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永济市西南),生于杭州市(今浙江杭州)。他的家族中有多位成员都是画院画家。马远继承家学,曾任光宗、宁宗朝画院待诏。他擅长山水画,师承李唐,能够创新,用笔遒劲严谨,设色清新明丽。山石常以带水笔作大斧劈皴,方硬有棱角;树叶有时夹笔,树干多用焦墨,多呈横斜曲折之态;楼阁大多使用界尺,加以衬染。他多作“一角”、“半边”之景,构图独具匠心,被誉为“马一角”。他还精通画水,兼长人物、花鸟。与夏圭并称“马夏”,再加上唐朝刘松年,合称“南宋四大家”。现存作品有《踏歌图》《山径春行图》等。
参考资料
【马远梅石溪凫图页】.故宫博物院.2024-08-11
目录
概述
画作内容
创作背景
艺术鉴赏
主题
构图
形象
技法
构思
名家点评
历史传承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