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绩效是指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在特定工作职能、活动或行为上所取得的成绩或产生的效果。对于个体绩效的理解,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定义
一种观点将绩效与结果或行为后果联系起来,认为个体绩效是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的特定工作职能、活动或行为上的成果记录。另一种观点则将绩效与行为联系在一起,认为个体绩效是个体能够控制的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具体行为。
影响因素
- 能力因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个体绩效的提升程度。
- 性格因素:性格不仅会影响绩效,还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命运。
- 动机因素:个体绩效由能力和动机共同构成,因此动机在绩效提升中起着重要作用。
- 价值观因素:价值观决定了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对其调整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
- 态度因素:态度决定一切,积极的态度有利于绩效的提升。
- 压力因素:适当的压力可以激发个体潜能,提高绩效。
- 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有助于创造高绩效的工作氛围。
个体绩效与团队绩效的平衡
失衡的原因
1. 过分强调目标的明确性:这可能导致员工追求狭隘的目标,鼓励短期行为,从而降低企业的总体绩效。
2. 过分强调目标的规划性:企业在制定绩效计划时,倾向于涵盖所有的考核要素,这种做法可能会限制员工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3. 过分强调目标到人:过度强调目标分解到个人,可能会削弱合作文化和阻碍集体智慧的发挥。
4. 企业过于依赖目标:如果企业过度依赖目标来管理员工,那么员工可能会回避更具挑战性的目标,管理者也可能为自己和下属设置易于达成的目标。
平衡的方法
1. 目标分解:采用自上而下的分解方法,确保公司的目标得到有效的实施。
2. 指标设定:指标应该尽可能量化和明确,但对于某些基层员工,其工作的结果并不明显,此时应更多关注关键行为的表现。
3. 结果评估:通过事先计划和事后总结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估绩效,以避免遗漏重要的工作任务。
4. 结果计算:将员工的个人绩效与部门绩效挂钩,既能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又能保持部门绩效与个人绩效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