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收藏明代款识的紫砂器多为仿品。从文献记载看,同明代紫砂壶制作业相当兴盛。明周高起的《
阳羡茗壶系》一书,记录了不少的制壶“名家”和“大家”都是制作神品的名匠。明代最有声望的是龚春,又有“四家”(即董翰、
赵梁、
元畅)及“三大”(
时大彬、
李仲芳、
徐友泉)之说。晚明人时大彬是当时的“三大”之一,也是后人研究明代紫砂壶的重点名匠,时大彬在紫砂工艺的发展中有很大贡献,他不仅自己制壶,同时培养了许多制壶名手,并总结前人的经验,改进了“断木为模”的制法,以槌片、围圈、打身筒的方法成型,或用泥片镶接成型。
明清两代文献中常把时大彬与
供春并列,如明人
文震亨《
长物志》言“壶以砂者为上”,“供春最贵,第形不雅亦无差,小者时大彬所制,又太小若得受水半升,而形制古洁者取以注茶,更为适用。” “往时供春茶壶,近日
时大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
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近日小技著名者尤多……瓦瓶如龚春、时大彬价至二、三千钱,龚春尤称难得,黄质而腻,光华若玉……”这些记载对龚春、时大彬制壶风格给于概括,同时也说明大彬是龚春以后的名手,他们二人制壶价值一样的高。遗憾 的是传世的真品稀少。
目前
故宫博物院藏有五件“大彬”款的器物,即紫砂刻诗大壶,通高27.5厘米,紫黑色砂体带红小“
石榴皮”,壶腹部一面竖刻行书“江上清风,山中明月”八字,文尾刻“丁丑年,大彬”款;紫砂六方形壶,高6.5厘米,紫砂红色砂体带黄色
鸭梨点,壶底刻“甲辰春日
时大彬制”八字款;深米色砂扁圆小壶,高4厘米,壶身带黑色的梨皮点,壶底刻“大彬”二字款;紫砂圆筒状壶,高约13厘米,底刻“时大彬”三字款;米黄釉山形笔架,长13.7厘米。砂底,底刻“万历乙未岁九月望日制于万玉山房,大彬”十七字款。有四件“大彬”款紫砂壶,过去院内老专家鉴定为
清代仿品。只有“大彬”款笔山目前仍放在明代藏品中。“大彬”壶为明代紫砂中的名品,在当时和后代仿品很多,给鉴定带来一定难度。近几十年来国内一些明代晚期墓葬中出土了5件
时大彬款的紫砂壶,为鉴定提供了相对可靠的标准器。①1968年在
江都区丁沟镇万历四十四年曹氏墓出土一件“大彬”款六方紫砂壶。②1984年无锡甘露乡明
崇祯二年华师伊夫妇墓出土一件“大彬”款三乳足紫砂壶。③1986年底
绵阳市晚明墓出土一件腹部阳刻“大彬仿古”款圆形紫砂壶。④1987年福建漳浦县万历三十八年
工部侍郎卢维夫妇合葬墓出土的一件“时大彬制”款带盖紫砂壶,⑤1987年陕西延安柳林乡崇祯十三年墓出土一件“大彬”款提染紫砂壶。
这几件“
时大彬”款的紫砂壶,造型各不相同,嘉靖和万历出土的胎色较红,崇祯墓出土的从胎色及制作工艺上看比前期精细些,有的还刻有简单的文字题句。福建漳浦及陕西柳林乡出土的紫砂壶到矿宫博物院展出过,这两件壶给人的感觉造型古朴、简练、大方,胎色泛红,胎质不够细腻,表现出明式紫砂器的风韵。值得重视的是
宋伯胤先生曾指出紫砂陶器断代研究方面需找出某些科学发掘品作为比较模式,并以
江都区丁沟镇出土的六方壶为例,提出“大彬”壶的五大特点:
(1)有明确的纪年墓出土。(2)有作者名款“大彬”,二字用笔熟练,“大”字最后一捺,有点滞重,名下无印章。(3)戏院的胎,坯体含有小泥粒故少平整明润感。(4)造型上壶嘴、壶柄和
壶口瀑布未达到“三平”。为了增加壶的稳定性,壶嘴的底部作得壶柄稍高。(5)壶身素面无纹饰也无文字题记。以上几点是科学的总结,大彬壶,总的观感从胎体到造型比较精致,与明代墓葬出土相比,艺术风格上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