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善初
中国著名的心脏病学专家
牟善初(1917年9月27日-2017年8月23日),男,山东日照人,1942年毕业于成都中央大学医学院,并留校任教。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牟善初是中国著名的心脏病学专家、内科学专家,老年医学的奠基人,以及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开创者之一。在医学领域,牟善初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8月23日,牟善初因病去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7年9月27日,牟善初出生在山东日照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1936年,考上齐鲁大学医学院
1942年,毕业于成都中央大学医学院,后留校任教。建国后,历任空军军医大学内科学教研室主任、教授,解放军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副院长、教授,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
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工作经历
1950年,牟善初奉命参加华东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牟善初创造性地提出锑剂疗法等方法用于血吸虫病防治。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大兵团抗击大范围疾病,为期数年大获全胜,毛主席挥毫写下著名的七律诗《送瘟神》。此役,牟善初荣立二等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应用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等技术,为中国第一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术前、术中、术后处置提供了依据。
20世纪60年代,在牟善初倡导下,中国开始在临床应用超声医学波。
20世纪70年代,牟善初率先创建了全军第一个老年医学研究所。七十年代中期以来,着重研究老年人心脏功能及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的改变,并在保健医疗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人物逝世
2017年8月23日,牟善初病逝,牟善初躺在鲜花丛中,枕边放着两本书籍:一本是《最新英汉医学大辞典》,一本是《骨质疏松的营养学》书籍。牟善初从医80年治愈患者不计其数,国学大师季献林称赞他“医德第一,医术深通,口碑载道,举世崇敬”。
人物事件
躬身临床,视患如亲—— 可亲的“牟大夫”
学习,贯穿着牟老的一生。他的旧办公室里有两样东西最显眼,桌面上翻旧了的医学词典和满满三书柜的图书。女儿说:“父亲对吃穿都没什么要求,就只是买书,中文外文的都有。”年近七旬自学日语,为的是看懂日文版的设备说明书,90多岁研读医学杂志,为的是了解医疗前沿成果,百岁,病榻的案头摆着的还是书籍。
2016年11月的一天,牟善初的病房里来了一对探望的夫妻。
女的叫程惠,是北京市一家工厂的退休职工。听到牟老生病住院的消息后,她和丈夫不顾自己体弱多病,坚持要到病房看望牟大夫——她当年的救命恩人。
40多年前,牟善初下放到某军马场劳动。有一天,军马场职工程惠骑马时不慎从马上摔下来,当场昏迷,造成严重的脑震荡。牟善初紧急施救,在她的床前整整守护了3天3夜,直到程惠转危为安。
程惠一家一直记着牟大夫的救命之恩。调到北京后,程惠还经常和牟善初一家联系。尽管从牟大夫变成了名专家,但牟善初一直在关注着他们一家的健康,像当年的牟大夫一样亲。
这段绵延了40多年的医患情,见证了牟善初对患者的大爱。调到解放军总医院工作后,牟善初虽然不出门诊,但不少医护人员都知道,疑难病例的会诊他随叫随到,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普通职工,只要有需要找到他,他都会耐心诊疗、热情服务。
那一年,牟善初接到新疆一家医院紧急会诊的邀请:一名病情复杂的少数民族患者危在旦夕,急需指导抢救。
经院里批准后,83岁的牟善初和呼吸科医生刘长庭乘坐当天的航班直飞新疆。经过4个小时的飞行到达当地后,牟善初立即驱车赶到病房。
仔细问诊查体,认真听取病情介绍,现场研究病历资料,患者被诊断为哮喘、呼吸衰竭、肺部感染、心力衰竭和酸碱失衡等多种疾病并发,病情危重。牟善初和大家认真研究后,制订了详细的治疗方案。第二天,患者的部分急性症状就有所缓解。他在详细交代了后续治疗事项后,才飞回北京市
回京后,他一直牵挂着边疆这名患者的病情,不时通过电话指导治疗。过了半年,患者的病情又出现反复,牟善初放心不下,再次飞赴边疆调整治疗方案,直至患者最终康复。
“就像自己的老父亲一样亲!”退休返聘的解放军总医院原护士长邢云琴,说起牟老来心里依然涌动着暖流。
那年,刚刚毕业分配到解放军总医院工作的邢云琴得了大叶性肺炎,住院治疗20多天仍没痊愈。牟善初知道科里这个年轻护士患病的消息后,专门到病房认真地为邢云琴听诊查体,亲自带着她到放射科找科主任会诊并制订治疗方案,直至她最后康复。
患者们说,让牟老看病是一种幸福:脚穿布鞋,巡诊查房悄然无声;听诊器在手里热,再轻轻放到患者胸前;碰到身体虚弱说话无力的患者,他躬下身子,把耳朵贴近患者细心倾听……
经过牟老诊治康复的患者,纷纷对老专家的高尚医德、高超医术表示敬意。每当这时,牟善初总是由衷地说:“医生离不开病人,就像大树离不开泥土,减轻病人痛苦,就是最高兴的一件事儿。”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工作经历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人物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