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居室
供居住者会客等活动的空间
起居室(living room)顾名思义供居住者会客、娱乐、团聚等活动的空间。起居室这个概念在中国似乎还不是十分盛行,人们更多地接受的是客厅这种说法。在家庭的布置中,客厅往往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布置上一方面注重满足会客这一主题的种种需要,风格用具方面尽量为客人创造方便;另一方面,客厅作为家庭外交的重要场所,更多地用来弘显一个家庭的气度与公众形象,因此规整而庄重,大气且大方是其主要风格追求。
简介
人们的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化与更新之中,这显然是生活的永恒主题,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我们的生活理念。整个社会变得更为宽容,也更加关注个体的突出性,个性作为一种风尚日益被推崇到显赫的位置。那么在家庭生活中,客厅就逐步卸下单纯待客显身的主题重任,而回归到家庭生活自身的功能表述上。于是在布局装饰上,就要跳出以接待客人为主的臼,而更多地突出其作为家庭活动中心的功能,来反映家庭生活起居的真实风貌。
布局要领
区域划分
起居室首先是一个公共空间。公共的意义不仅在于有可能要与多人相处,更重要的这里是一个集各种生活
设施于一体的活动场所。不同的设施既要在功能上互相关联,也要在布局上尽量符合区域划分的原则,即在视觉上做到相互独立。目的是要尽可能地把本来要延伸至其他独立空间的居室功能浓缩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纯地把不同房间的摆设机械呆板地堆放在一处。你可以将整个空间事先做一番统筹,来一个大致分区,比如餐饮区、娱乐区、学习区、会客区等等。最主要的功能占据视觉上的中心位置,以及较多的空间,然后对其他功能进行合理的穿插。可以借助地台中式屏风,或是沙发、书架等家具来实现空间的分化与层次处理,让整个空间布局井井有条,舒适合理。
风格
难以想象一间没有风格的起居室会是什么样子。风格是个人习惯意识的集中体现。就好像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会不自觉地倾向于某一个色系,某一种面料,某一种款型甚至某一种品牌,这就是风格,是一个人个性的自然流露。起居室作为个人生活中最常显示于外的部分,当然就更容易找到主人风格的轨迹。
风格是可以刻意表现的东西。它也代表着你的一种审美倾向与精神追求。通过色彩的铺陈,布局的规划,造型的定位,饰物的点缀,最终鲜明地将你所要表现的风格确立出来。
时尚派在色彩上会比较大胆,常人不敢尝试的那些或冰冷,或炽烈,甚或是颓唐的色彩都可能成为他们起居室的主调,而且色块间的夸张与对比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更是一种用来张扬个性的有效手段。装饰物上则更是妙思横陈,不断挑战世俗派的想象界限。当然这样的风格要有挑战自我与世俗的勇气与嗜好,更要有驾驭美的能力,因为胡拼乱凑并不能形成个性,而在美学思想为线索下所表现出的不拘一格,那才能真正产生美的震撼。这样的风格更多地为单身人士所喜爱,因为他们不必受到那么多的束缚,率性而为恰恰是他们的资本与骄傲。
处在甜蜜世界的男女们往往会选择温馨浪漫派,让身边的一切都和自己的心情一样暖融融的。色调方面会选择一些比较明快或代表纯洁与热情的颜色,粉色系会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以营造出一种被激情与浪漫包围的感觉,恰好切合了沉浸在爱河中的男女希望全世界都来印证自己的幸福与甜蜜的愿望。
更多的人倾向于写实派,尤其是那些已经有了孩子,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家庭,对他们来说,享受实惠高品质的家居生活才是生活的实质所在。自然朴实的原色系列会比较受宠,显得干净,素雅而大气。家具陈设注重实用性,当然也很在乎美观与造型。对孩子的生活及娱乐需要会有相当的考虑。这样的家庭通常对公众形象比较在意,所以在会客需求方面不会忽视,大气大方会是一个追求方向。
设计法则
悬挂饰品
如果起居室墙面材料是大理石瓷砖三合板,就无法钉上悬挂物品的各种挂钩了。遇到这种情形,不如
利用窗帘挂轨。其方法是在天花板与墙面连接处,装上一条窗帘挂轨,然后在挂轨上装上低碳钢丝或尼龙绳,便可以吊挂各种画框或花盆了。
观赏类植物
起居室内的绿化,一般以赏花植物为宜,如月季、海棠花山茶、君子兰等;也可选择清新幽雅,使人悦目的赏叶植物,如文竹万年青紫罗兰等;还可选择石榴、金橘、佛手等观果植物,春夏观花,秋冬赏果;或可选择香溢满室、令人神怡的芳香植物
节约空间
如果起居室太小,而沙发占地面积却很大,那么最好的办法是根据起居室的大小,沿墙制作一套沙发椅。这种沙发椅以胶合板制作成箱型结构,上方是可以打开的盖子,盖子的大小与沙发垫的大小相同,摆上沙发垫后根本看不出下方的箱子,而箱子里可存放垫子、被褥等物品。也可将沙发椅的箱子改成活动抽屉。
灯光
起居室的色调宜中性暖色调。面积较小的墙壁和地面的颜色要一致,以使空间显得宽阔。照明灯具是落地灯和吊灯。落地灯一般放在不妨碍人们走动之处,如沙发背左右或墙角,它和茶几等组成高雅、宁静的小天地,再与冷色调壁灯光配合,更能显出优美情调。吊灯要求简洁、干净利落。
主题
作为家庭活动中心,现代意义的起居室整合了其他单一功能房间的内容,要满足家人用餐、读书、娱乐、休闲,以及接待客人等多种需要,在预先合理的规划下,即使多人共处,活动内容不同也不会互相干扰。这种共处的效果不仅充分利用了有限空间,也无形中制造了一种安详和睦的居家气氛。使家庭成员之间得以进行无障碍的实时沟通。在固定的空间中不知不觉地拉近了情感距离。
不同家庭成员结构对居室活动空间的要求各有不同,确立主题是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起居室虽然身兼多职,但却是不能完全平均分配,起居室的主题往往就是在相对固定的一个时期内家庭生活的主题。比如要突出它的娱乐功能,那就应该让娱乐设施占据主导地位,其他功能兼顾在四周,且占用并不十分突出的空间,这样的布局就会显得主次分明,也会让人一目了然这个家庭的生活重心和风格侧重。平均分配只会显得杂乱无章,认为主人逻辑感贫乏或是思想懒散与无序。
选择方法
交通通道
起居室相当于交通枢纽,起着联系卧室、厨房、卫生间、阳台等空间的作用。因此,在和各居室的联系
中,交通通道的布局显得非常关键,既体现了各空间转换的便利与否,又考验着居室面积的有效使用程度。因此,看一个起居室的设置是否合理,重要的是看与其联系的交通通道,除了无法放置家具的显性交通通道外,更多的是设置在家具之间的隐性交通通道,而这些是决定一套居室有效使用率的关键。
动静分离
动静分离是住宅舒适度的标志之一。像客厅、餐厅、厨房、次卫生间等都属于动区,人们出入、活动比较频繁,而卧室、书房、主卫生间等属于静区,人们相对比较安静。现代住宅在动静处理上,一方面是“动更动,静更静”;另一方面是动静分离更为明显,甚至只有一条交通通道联系两个区域,特别是跃层、错层和复式,一般下层为动区,上层为静区,楼梯是联系两个区域的交通通道。
在上述动静分离中,起居室的设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居室面积
均好性是户型匀称的标志,这一点,对于占了户型中主要面积的起居室显得非常重要。国内基本延续了香港特别行政区住宅“大厅小卧”的模式,而北方地区,在卧室的面积上进行了适当的放大。在动区和静区的比例上,有个简单的算法:三居室大致五五开;两居室大致六四开;一居室大致七三开。而动区中起居室与其他空间大致七三开,或者独立客厅与餐厅等其他空间大致四六开。
布局可变性
住宅的使用期达50至70年,对客户而言,选择的户型尽量可以让同一购房群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家庭结构期间,合理地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喜好进行改造和装修。而这一点,对于占据最大开间、最大面积的起居室显得非常重要。比如画家,生活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绘画,而会客和看电视成了次要活动,因此,将起居室改成一个大画室成了居室装修的核心。
发展趋势
模糊化
次起居是住宅的新宠,21世纪人们对住宅的消费逐渐从共性走向个性,但真正能满足个性化消费的是除去原有包括起居室和餐厅的主起居空间外,衍生出的次起居空间,包括:由会客厅、书房、计算机房等组成的工作空间;由健身房、阳光室、咖啡茶座等组成的休闲空间;以及由视听室、琴房、棋牌室组成的娱乐
空间。从这点上看,住宅已不是人们传统意义上避风挡雨的处所,而是精神需求的物质载体,是自我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因此,在安排好了基本食宿之后,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容纳人们无限的需求,就成了未来住宅发展的必然趋势。
多元功能
随着人们对住宅功能细分的要求不断增加,为了在有限的空间中满足需求,次起居空间的功能分区逐渐朝着模糊化方向发展。
模糊空间是指没有明确实用功能和界限的家居空间。很多时候,是利用户型中各功能分区交叉或者难以安排的位置进行设置,以方便更换。它一般是多元化的,或者是书房、计算机室所形成的工作空间,或者是健身、咖啡茶座、棋艺所形成的休闲娱乐空间。模糊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混杂,前者将不同类型的功能集合在一个空间里,是较低级的居住模式,而后者是将同类型的功能相对集中,但分区模糊,使此空间和彼空间产生若即若离的联系,在有限的空间中尽可能多地容纳进无限的需求,是较高级的居住模式。模糊功能空间,即让同一空间在不同时段承担不同的功能,采用示意性隔断,使同一空间在不同视角呈现出不同功能。
新鲜感
对于居住环境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是心境的流露,也是居住者生活状态的体现。始终如一的起居室会让人感到单调乏味。经过一段时间后,在装修、家具不变的基础上,调整家具的位置,以及装饰品,这会让起居室总能保持新鲜的感觉。
而在不同的时间段,生活重心发生偏移和变化,一成不变的家居格式便成为新生活主题的障碍,特别是当家庭成员发生变化后,及时的调整,才能更好满足家人生活的需要。并不需要购置什么新的家具,动动脑筋,将原来的家具变幻一种组合方式,改动一下它们原有的位置,必要时再酌情转变一下它们的功能职责。依据当前的生活主题重新规划起居室的空间布局,即可让你的起居室焕发出让人耳目一新的风貌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布局要领
区域划分
风格
设计法则
悬挂饰品
观赏类植物
节约空间
灯光
主题
选择方法
交通通道
动静分离
居室面积
布局可变性
发展趋势
模糊化
多元功能
新鲜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