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婚俗
彝族的民族习俗
彝族婚俗,是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彝族地区的婚礼习俗。
彝族的婚礼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习俗,如泼水、抹黑脸、哭嫁、新娘婚前禁食、婚后“坐家”等。彝族男女婚前要举行订婚仪式。婚期根据双方出生年月的属相选定,最佳日子是在有六颗星与月亮成一平行线的时候,彝族称为“他波”。最佳婚龄是17、19岁。彝族婚姻的特点是同族内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姑舅表优先婚和姨表禁婚。新中国成立后,同族内婚和等级内婚的限制已被打破,出现了跨族别婚、跨等级婚、跨国界婚。一夫一妻制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形态。
2022年2月,彝族婚俗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历史渊源
彝族在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长期保持着奴隶社会的形态,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所有彝族成员都要依据自身的姓氏、身份、辈分的高低被划分为三六九等。小的方面依次分为兹莫、诺合、曲诺、阿加、呷西,五个等级,社会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大的方面就划分为“黑彝”和“白彝”两个方面。不同等级之间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家庭地位都有着严格的区分,两个等级之间隔着的是一个天堑。
呷西作为最底层的锅庄奴隶,是无权决定自己的婚姻的,奴隶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呷西的婚姻,婚配情况呷西不可不从。呷西的子女一旦到了结婚生子的年纪,将会被主人指定婚配,不得违背。一些掌权者为了延续自己的控制,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们会主动为其奴隶配婚,让奴隶们的子嗣因出身问题,世代为奴。还有部分长期奴役的呷西会被奴隶主从中作梗终生不许其结婚生子。
新中国成立后,越来越多的陈规旧俗被社会抛弃,等级制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无论是什么阶级,什么身份,只要男女之间你情我愿,都可以向民政部门申请结婚,谋求自己的幸福。再也无人有权利去支配他人的人生自由与婚姻选择,一律奉行自由婚姻的原则,彝族自由选择婚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过去的兹莫、诺合、曲诺、阿加、呷西等封建等级,不再成为男女婚姻的阻碍。
仪式内容
订婚仪式
彝族男女婚前要举行订婚仪式,订婚时要先取吉兆合婚,男女双方各杀一头猪,取胆、胰观看,以胆色澄黄、胰大直肥为吉,若胰脏卷曲则为凶,表示不能相配。婚期根据双方出生年月的属相选定,一般都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以后到次年二月这段秋收后的黄金季节举行,最佳日子是在有六颗星与月亮成一平行线的时候,彝族称为“他波”。最佳婚龄是17、19岁。女子如果过了17岁还未出嫁,则要再举行一次成年礼。
结婚仪式
举行婚礼当天,男方家院子中间用树枝搭起一座青棚,棚内彬外披红挂彩,正中摆放着彝家喜神牌位。彝家歌手不断地演唱着富有民族情调的(青棚调),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歌声不停,唢呐声不断。男方家聚亲的队伍来到女方家门前时,要接受女方的兄弟姐妹和同辈青年男女的兄弟姐妹和同辈青年男女的泼水,以示欢迎和庆贺。
娶亲的队伍进了女方家门后,在供桌上点上香,磕完头,接着就开始展示带来的礼物,如衣服、鞋子、包头、钱币等。女方也展示姑娘的嫁妆,如:橱柜、箱子、衣物、凳子、被褥、彩电、缝纫机等。由女方父母请来的歌师开始唱娶亲歌,唱一段,展示一样,且唱到什么就必须展示什么,不然歌师就要用簸箕在娶亲人的头上打三下。展示完毕后,女方家招待娶亲的人喝水:先喝茶,后喝糖水,称为“先苦后甜”,接着摆好香槟,请女方的舅辈来说一些吉利的话,然后打开红盒,给新郎披上两匹红彩带。
一切完毕之后,女方家盛宴招待娶亲的人,亲朋好友以及本村本寨的乡亲。席间,新郎要到每一桌先作揖,后敬酒。等所有的客人都吃完饭后,才能娶新娘动身回家。如果路远,女方家会热情地招待娶亲的人住下,第二天再走,当晚,女方家院子里或房外广场上,人们通宵达旦地跳左脚舞。如果路近,当天就可以娶亲回家。不管路有多远,一律走路,不骑马,不坐轿,近年来也有乘坐汽车和拖拉机的。
娶亲队伍回到新郎家门口,要燃放大火炮和鞭炮,请毕摩念头进亲经,然后新娘在手持两枝火把的少女陪同下,走进大门并一直走到洞房中床上坐下。这时,一中年妇女主持,主新郎新娘喝交杯酒。然后新郎走出洞房,来自女方家的女宾则陪着新郎留在房中,按传统习俗,晚饭时,新娘一天不得吃两家饭,由陪娘把女方带来的饭菜热了给新娘,并邀约新郎陪着吃。
接着,男方家大宴宾客,之后,在青棚院心中烧一堆火,在家围着火堆弹弦子、唱调子、跳左脚舞,这时,新郎和新娘也参加到跳舞的行列中。天亮后,新娘去挑两担水到厨房里,同时在灶里烧一把火,表示新娘已经开始在新郎家烧火做饭,从此就在新郎家生活了。这一天,新郎家还要宴请宾客,宾客大多是本氏族内的人,第三天,新娘要回娘家,俗称回门。回门的时间一般为四五天,新娘即回到夫家来生活,个别地方有回娘家几个月,甚至几年的。
流行分布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彝族自治州毕节市六盘水市安顺市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传统习俗
彝族的婚礼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习俗,如泼水、抹黑脸、哭嫁、新娘婚前禁食、婚后“坐家”、抢婚、背篓好柴送女家、花腰带送情郎等。
抢婚
滇西北和云南省的彝族保留了抢婚习俗。抢婚是男女双方愿意、父母同意、媒人说好的娶嫁形式。在滇西北,男方送彩礼并强行裹走姑娘,女方家人用假打和锅灰对待抢婚者。在滇南,抢婚地点和时间都是事先约好的,抢到的姑娘会被带到男方家的堂屋,意味着正式缔结婚姻关系。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抢亲,抢到姑娘后都会按当地彝族习俗举行婚礼并宴请宾客。彝族认为抢婚是祖辈传下的习俗,表示对女方家的尊敬,姑娘不是嫁不掉才送去的。
背篓好柴送女家
彝族支系拉乌人的结婚习俗强调自由和节约。男女双方如情投意合,会相约上山砍柴并一起背到女方家,女方父母以此知道小伙子是女婿。男方白天帮助女方家生产,夜里住在女方家。一两天后,两人又会到男方家,男方父母知道这姑娘是儿媳。来年,两人有了孩子后,会带着孩子和少量酒肉到女方家,夫妻关系就此固定。这种“自由结婚”方式下,夫妻很少破裂,因为社会舆论会谴责和嘲笑有矛盾的夫妻,因此离婚不常见。但如果实在无法相处,离婚也很简单。两人带着小锤和铁钻在村外找一个大石头,各自钻一下,形成一个“十”字,表示以石为证,夫妻关系就此结束。
花腰带送情郎
彝族传统中,年轻小伙子在特殊节日或赶街天会将白色衬衣塞进青布裤中,并系上一条绣有花朵、蝴蝶、小鸟的腰带作为爱情的信物。红河两岸的彝族青年通过花腰带传递爱意,姑娘会为心仪的小伙子绣制一条花腰带并私下送给他,小伙子收到后也会回赠手镯或耳环给姑娘。这象征着他们彼此之间的真诚与相爱。
婚姻特点
彝族婚姻的特点是同族内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姑舅表优先婚和姨表禁婚。这一特点在凉山彝族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新中国成立前若异族通婚,按习惯法要处死或逐出家族。严禁家支内婚,同宗、同姓通婚视为乱伦,违者处以死刑。严格执行等级内婚,统治阶级的兹莫和诺合与被统治阶级的曲诺、阿加、呷西之间,禁止通婚,婚外性关系也在严禁之列,违者均要处死。曲诺和阿加不通婚,但限制没有前者严格,主要区别在于彝族后裔和非彝族后裔之间,如彝族曲诺与非彝族后裔通婚或发生性关系,一些地区会被处死,多数地区是以降低其等级作为处罚。彝族传统婚姻中有转房习俗,有生育能力的妇女丈夫去世后,子女又尚未成年,则须转嫁给死者的同胞兄弟或近亲叔侄。如彝族家中无子嗣,家支内部有权分配其财产,称为“吃绝业”。新中国成立后,同族内婚和等级内婚的限制已被打破,彝族青年男女以感情为基础自由恋爱,出现了跨族别婚、跨等级婚、跨国界婚。
基本形态
一夫一妻制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形态。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各地彝族社会发展不平衡,同时也存在少数土司和诺合一夫多妻,一般家庭因转房或无嗣纳妾而造成的一夫多妻现象,极少数地区还保留有夫兄弟婚和妻姊妹婚残余。彝族家庭以父权为核心,在彝族家庭中,实行父子联名制和财产父系继承的原则,儿子婚后即另立门户,只有幼子婚后与父母同住。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十分低下,只有家政的支配权,没有参与财产分配的权利,也不能参加重要的社交活动。男子是一家之主,拥有家产决定权和子女婚姻决定权。新中国成立后,这一现象得到改变,妇女地位逐渐提高,男女平等的意识已深入到彝族家庭。
相关传说
花腰带上绣着花朵、凤蝶总科和鸟儿,是彝族青年男女坚贞爱情的象征。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彝族青年男女相爱,但姑娘的父母嫌弃小伙子贫穷,强迫姑娘嫁给一个大富婆的独生子。姑娘坚决拒绝,但在大富婆前来“抢亲”的那天,小伙子在两人经常约会的溪水边悲愤地死去,化作了飞舞的彩蝶。小姑娘得知情人的死讯后,也在抢亲路上悲愤地死去,变成了一朵鲜艳美丽的花朵。森林中的鸟儿将信息传递给蝴蝶和花朵,这一对“情侣”终于得以重聚。
传承与保护
2022年2月,彝族婚俗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参考资料
风俗习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11-14
彝族风情园—《阿惹妞》民俗村寨.美姑县人民政府.2023-11-15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旅厅.2023-11-14
..2023-11-14
彝族婚俗.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11-14
..2023-11-14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仪式内容
订婚仪式
结婚仪式
流行分布
传统习俗
抢婚
背篓好柴送女家
花腰带送情郎
婚姻特点
基本形态
相关传说
传承与保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