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大逃亡
真爱大逃亡
《真爱大逃亡》是一部1983年的法国犯罪剧情片,由克劳德·米勒执导,米歇尔·塞罗尔伊莎贝尔·阿佳妮主演。该片改编自马克·贝姆的小说《冷眼旁观》,讲述了孤独的私家侦探"眼睛"博瓦尔在跟踪女杀手凯瑟琳的过程中,与之发生了奇异的心灵感应的故事。该片在法国的总观影人数为916,868人,1999年被翻拍为《观察者之眼》。
剧情简介
天眼是一个孤独年迈的私家侦探,在一桩跟踪女杀手玛丽的事件过程中,他利用偷窥对她监视,却不知不觉与她发生了奇异的心灵感应。天眼以私家侦探的专业姿态,为玛丽清理她遗留在作案现场的痕迹,他做得干净、沉默而专注,自愿地陷落在困境中。而玛丽有着悲惨的童年,孤独、家庭破碎、无人关心、社会的不公正,以及建立在等级差异上的社会秩序等,是一切社会弊端产生的原因。尽管天眼和玛丽未曾面对面,但在背后隐藏的阴谋被逐渐揭开。
角色介绍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获奖记录
制作发行
主创公司
上映信息
作品评价
《真爱大逃亡》是一部优美而奇特的影片,成功的地方除了男女主角出色的表演之外,还在于导演克劳德·米勒以新颖和反常的手法处理原本具有黑色幽默性质的作品,将凶杀演绎得华美、轻快而明亮。虽减少了同类影片中通常具有的因杀人与逃亡产生的紧张、黑暗和沉重感,但刺激依然存在,丝毫没有因影片影调的华美而有所削弱。影片不像通常的侦探片那样,含有天然的正义色彩或强烈的罪恶感。导演虽然沿用侦探片模式讲述故事,但他具体做法却是与通常的侦探片反其道而行之,如将凶手一开始就告诉观众、漂亮迷人的女杀手可以轻松地连续作案、没有警察干涉等等。影片设置的唯一悬念,就是一名私家侦探为什么要为凶手遮掩和清理现场。当然影片也很快就给出答案——“父女情”。但是影片一直没有明确告诉观众他们真的是父女关系还是一种臆想,影片对此一直含含糊糊,直到最后一刻观众才会获得真相。在这样一部貌似侦探题材的影片中,加入了“错失”的主题:即女儿对父亲的错失,或父亲对女儿的错失。于是,男女主角所有反常的行为都被看作是对错失的一种弥补:女主角玛丽的杀人是为了唤醒记忆中的父亲形象,男主角天眼不自觉地加入杀人游戏是为了感受女儿存在的快乐。片中男女主角只是行动,没有思考,也没有具体细微的感受,仿佛是受某种神秘力量的驱使而不停奔走。导演对此也不做明显的交代,他要的不是对行为作深人的心理分析,只想展示他们行动的过程。真正关注的是如何赋予他们行动时一种美感。于是,在这样一部充满杀人和死亡的电影中,凶手的美艳与叙事的唯美成了影片主要特点。只要有玛丽和天眼出现,影片的基调总是明亮和优雅的,如同片中那一段咏叹调似的,故此影片可以看作是导演的天马行空之作。尽管电影很好看,有漂亮的女主角、优美的画面、诱人的景色、花园豪宅,以及明快的叙事和一种令人解气的快感,但究竟应该怎样理解这部影片又是另一回事,因为影片挑战了观众的传统观念。首先,影片让观众觉得杀手并不是个坏人,杀手的美艳和年轻与观众以前看惯了的凶残与血腥模样完全不同,让观众从视觉上不愿将玛丽当作凶手看待。其次,侦探理应是侦破案件的,但在影片里,侦探却暗中帮助杀手,这也与过去的侦探片绝然相反。影片将私家侦探天眼的内心刻画得栩栩如生,他唯一的动机就是想要弥补自己对女儿的爱。同样,玛丽在勾引男人的时候也不断地杜撰自己的身世,其中悲惨的童年和父亲之爱的缺失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于是,在他们作案的时刻,观众看到的却是出于对爱的渴望。这是电影的奇妙之处,它将两种相反的东西离奇地融合在一起。其实《真爱大逃亡》是在挑战观众的观念,甚至要颠覆观众已有的信念。导演的真实意图可能是要进行解构,解构观众秉承的观念,看看它是否已然松动,起着一些微妙的变化。当然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解读方式,那是在不背离传统观念下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人的欲望才是主宰人的最终力量,它抗拒社会现有的秩序,像洪水一样冲决了法律与道德,起到破坏社会的作用,同时欲望最终也加速了人的自我毁灭的进程。除此之外,也可以把影片看作是导演纯粹的游戏之作,导演天马行空,自由想象,只是为了拍一部好看的电影,将所有侦探影片的模式抛弃,包括那些沉重的理由或责任感,随心所欲地驰骋在影像之中(《影像的行板》评)。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角色介绍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获奖记录
制作发行
主创公司
上映信息
作品评价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