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遇,字品章,生卒年不详,江西
南城县人。他于清
顺治三年(1646)中举,
康熙三年(1664)担任
眉县知县长达十年。梅遇注重农业和教育,特别是在兴修水利和植树造林方面做出了贡献。
清顺治三年门646)
举人,康熙三年(1664)任眉县知县,任内十年,注重农业和教育,尤其是兴修水利和植树造林。在任期间,常带仆从下乡巡视,横从
斜谷到韦谷(今泥峪),纵从秦岭北麓至
渭河之滨,皆留下他跋涉的足迹,摸清了县情,深为眉县有丰富的水利资源而欣慰。四年(1665),
关中大旱,他“爰步祷太白”,巧合“获澍雨尺余”,“既而思之,天泽莫如雨,地泽莫如河”,他认为“地之富于河,可以补天之穷于雨”。相信人定可以胜天!组织全县士绅,耆老和黎民,在春秋宁相渠、西汉成国渠、
北宋井田渠、明代
通济渠的基础上,陆续治修了斜谷、赤谷、潭谷、凤泉、横渠、西硙等九条河溪,变荒水为益水,变水害为水利,解决了大部分地区食水和灌溉的难题,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六年(1667)春,地大旱,梅遇偕司训成鉴和李柏等13名
生员士民、耆老,顶着炎夏烈日,多次深入
斜谷关内,勘查水源、水情、地形、地貌,组织山外36村的百姓,战酷暑,修水利,在斜谷关的鸡冠石附近,筑新坝,提高水位,拦河引水,开东、中两道新渠,复修眉、岐境内两条旧渠,流程百余里,灌地千余顷,受到陕督、抚二司褒扬,并面谕他“再宜引滩诸河,以利生民”。7月1日,一场暴雨使沙石泥淤塞了赤谷口的宁相渠首,梅遇又在“
秋老虎”高温下,深入现场勘查,作出整修规划,带头捐出俸银,雇工凿石,募集民工,清除淤泥沙石,拓宽了渠道,不久竣工放水。沿渠村庄人民齐声欢呼:梅县令救活了咱们呀!他接着规定“宁曲以上的近村渠水,为居民食用水,不准灌田;宁曲以下,用水可灌阪下田;沿渠各村,自觉做好经常性渠道维修。”此渠的复修、扩修,使金宁平原的农业连年丰收,人民生活有了保障,移居这一线的人愈来愈多,货物就地交换,逐渐形成了新兴的金渠集(镇)。继而,梅遇在西硙里(今县西,南至山,北跨
渭河的地方,即第五村乡和马家镇西部)再次募工,凿石开渠,长引通流,灌溉百余亩地,人口日渐聚居,形成了仙兴集(具 体地点待考)。八年(1669)三月,梅遇亲自“逾山谷,冒荆棘”勘察规划,又一次“捐俸买山木,募工造桥渡水”,扩大渠道,开始
横渠镇“井田渠”的复修扩修工程。很快竣工的新渠比旧渠宏大,可灌地数百顷。时任永寿知县的张琨(
张载后裔),闻讯特地回乡参观,赞赏不已,回到任上,以崇敬的心情撰写了梅公《新修井田渠碑文》。此时,梅遇已治理了八河,他认为“潭谷治而九河之利始全”,恰值李柏、赵秀、
薛胤等五位
生员上书给他,请求复修潭谷水利。己有夙愿,下有请求,梅遇同生员们多次勘查,始定规划,组织实施。他明令“石性顽冷,若炼以巨火,沃以寒水,阴阳相簿(冲突),斯块(此石)断裂矣!”他还从实际出发,指出“凿以铁,撞以石,杠以木,挽以索,邪许之声(共同喊号子)震山谷,斯轰隆委落矣!”他对挖土运沙的犁、撅、、锤和填沟平坡的打夯木桩如何使用,都对施工人员作了细致的交代,并亲自督办工程所需物资、民夫生活食粮,使浩大的潭谷河上堰,五个月便胜利竣工。渠阔四尺(分东、西二渠),北流五里,灌溉今汤峪乡西部和小法仪长坳村的广大农田。继之,他又制定了《潭谷河渠水规》,并“择乡评出众者一人立为堰长,于每村各举一人为水老。每年正月,堰长传水老,水老催堰夫,浚渠补堰。如有抗以妨碍公事治罪。”渠成后,梅遇亲自撰写了《潭谷河上堰水利碑记》,由李柏书成,竖于堰首(今存于
汤峪镇下冯家堡)。梅遇非常重视培养人才。他说:“学校经术之材治道,非经术无以振兴学校,非学校无以鼓吹经术,惟经术之士出于学校,而后治道兴焉!故虞有上痒、下痒;夏有东序、西序;商有左学、右学;周人兼之,东胶、虞痒并设,文之岐阳钟鼓,武之
丰镐遗址辟雍,何其盛也!其所崇祀者,皆故先圣王。”“
刘彻创立学合,文教大兴,帝遂诏郡国各立学,聘申董诸大儒讲六经。”梅遇一赴眉任,即尊清廷“兴学校、重经术、育人才,以崇论道”之诏命,带头捐俸重修
孔子庙、
罗定学宫(启圣洞)、大成殿,还复修或新修了
明伦堂、
名宦祠、乡贤祠、星门、戟门、礼门、义门和两庑,凡五十楹,成为一邑文明之光。
眉县在明末至清
顺治一朝,无一贡生,自梅遇从
康熙帝初到任,重视教育,培养人才,仅康熙一朝,全县就考中贡生31名。他到任前30余年眉县无一
举人,而在他任眉的10年里,四次会试,竟有张链、张抢、张尔玺、汶广龄、宫之丽五人,考中举人。梅遇还在水利之所不及的渭北高原,创设义仓数处,储备荒歉之粮。招回逃荒外流之民籍,垦荒田、给牛种、调屯税,一心为黎民操劳。正如王仙、萧震生在续修《郿县志》政略卷所述,梅遇在郿任上,“创义仓以备荒政,开陂坝以资灌溉,教种植以增财用,给牛种以垦荒田,权荒熟以足国需,广赈助以苏贫乏,拆健讼以平冤抑,勤劝讲以育德造,建祠 造以和神人,祷
甘雨以济干旱,凡此十政,皆夫子(梅遇)年劳日禄也。”
康熙帝十三年(1674),以治郿功,升
四川省同知(
知州的副职),他向新任知县张思信交卸完毕,尚未起程赴任,便被叛清的
吴三桂余部攻破县城,劫持入营,逼其入伙。梅遇坚贞不屈,叛军慑于梅遇在
眉县人民中威望高而未敢加害,遂被释放。梅遇未去四川上任,便改道回江西南城家中,后不知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