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猪笼草是
苏门答腊岛特有的
热带食虫植物。在拉丁语中“tenuis”表示细的,薄的,修长的。1957年,在苏门答腊岛的西部山区首次发现了细猪笼草。但它在1994年才被描述。2002年,再次在野放发现了它。在此之前,细猪笼草只有一张照片和一副干燥标本。细猪笼草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06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中,等级为数据缺乏。它的原生地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遭受到农业开垦、放火烧山的威胁。
形态特征
细猪笼草是一种
藤本植物。茎直径为2~3mm,呈棱柱形。节间距长5~6 .5cm。
叶片革质无柄,呈
披针形。长5~6cm,宽1~1.5cm。叶片末端尖细,基部逐渐缩小至茎部,包住茎部周长的三分之二。叶片上的叶脉不明显。中脉的两侧各有3条纵脉,它们从中脉的基部三分之一内发出,在叶片的外部平行延伸。网状脉不明显,斜向延伸,呈不规则的网状。笼蔓约为叶片的1.5倍,可长达12cm,直径为0.5~1mm。笼蔓偶尔会缠绕周围的支持物形成笼蔓圈。
细猪笼草是
猪笼草属中捕虫笼最小的物种之一,其仅次于阿根猪笼草(N. argentii)。细猪笼草的上位笼与笼蔓的衔接处会形成一个宽达10mm的弯曲。上位笼呈广口漏斗形,笼口下部收缩。上位笼通常高2.5~4.5cm,宽1.5~2.5cm。上位笼和下位笼都缺失翼及翼须结构。取而代之的是两个高3~5mm的隆起。捕虫笼的内表面覆满了腺体。密度为每平方厘米600~800个。笼口为卵形,几乎水平。唇扁平,可宽至6mm,唇肋间距为0.125mm。笼盖为窄椭圆形,无附属物。笼盖中线两侧各有一条侧线,通常长1.5~2.5cm,宽0.5~0.8cm。笼盖的下表面均匀的分布着蜜腺。在笼盖基部的后方有一条不分叉的笼蔓尾,长度约1mm。
细猪笼草植株的大部分无毛被,部分可能覆盖着稀疏的毛被。捕虫笼为黄绿色,通常带有深浅不一的红褐色斑点。唇为黄色至深棕色。干燥标本为黑褐色。
生长环境
细猪笼草生长于长满
青苔的森林中,或明亮的砂质
山脊顶部的明亮山林中。已知的细猪笼草
种群分布于海拔1000~1200m的地区。
细猪笼草的地面笼常常正在于
苔藓植物中。茎的下部也常常覆盖着厚重的苔藓,以至于很难发现它。
分布范围
细猪笼草是
苏门答腊岛西部塔拉姆(Taram)的天普 河(Tjampo)东部山脊上特有的物种。
植物学史
威廉·梅哲(Willem Meijer)于1957年8月24日在苏门答腊西部的塔拉姆(Taram)附近的天普河(river Tjampo)的砂质地区首次发现了细猪笼草。它生长于海拔1000m左右的
山脊上,所以它属于中地
猪笼草。它的原生地被形容为“明亮的亚高山森林”。细猪笼草的第一张照片由威廉·梅哲(Willem Meijer)在1957年拍摄。在再次于野外发现它之前,这是唯一的一张关于细猪笼草的照片。照片上是一段攀援茎和一个上位笼。
约阿希姆·那兹(Joachim Nerz)和安德烈亚斯·维斯图巴(Andreas Wistuba)在1994年正式对细猪笼草进行了描述,这基于存放于
荷兰国家植物标本馆(National Herbarium of the Netherlands)的威廉·梅哲(Willem Meijer)收集的标本和一张1957年拍摄的黑白照片。经过几次失败后,2002年年底,安德烈亚斯·维斯图巴(Andreas Wistuba)、约阿希姆·那兹(Joachim Nerz)、迈克尔·沙赫(Michael Schach)和其他一些人再次发现了细猪笼草。
分类学
马修·杰布(
Rosey Jebb)和马丁·奇克(Martin Cheek)在他们1997年发表的专著中,将细猪笼草归入
疑惑猪笼草(N. dubia)时,是有一些犹豫的。并且无刺猪笼草(N. inermis)与
塔蓝山猪笼草(N. talangensis)的自然杂交种——梨形猪笼草(N. × pyriformis)也被归入了疑惑猪笼草(N. dubia)中。但
查尔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并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不认为这三个类群是同一个物种。
疑惑猪笼草(N. dubia)很容易就能与细猪笼草区分开来。细猪笼草的笼盖短且宽,展开的角度不会像
疑惑猪笼草(N. dubia)那样达到180°。细猪笼草捕虫笼的颜色通常有红色的斑点,而疑惑猪笼草(N. dubia)通体为黄色或
橙色。细猪笼草的唇也比疑惑猪笼草(N. dubia)的窄。
细猪笼草与
贾桂琳猪笼草(N. jacquelineae)的区别在于,细猪笼草的叶片为
披针形至线形,而贾桂琳猪笼草(N. jacquelineae)的为卵形至匙形。细猪笼草也没有类似贾桂琳猪笼草(N. jacquelineae)笼盖下表面的巨大蜜腺。贾桂琳猪笼草(N. jacquelineae)的笼盖不同之处还在于其基部显著的收缩。此外,贾桂琳猪笼草(N. jacquelineae)的体型要比细猪笼草大,其唇也更发达更宽且水平。
在约阿希姆·那兹(Joachim Nerz)和安德烈亚斯·维斯图巴(Andreas Wistuba)在对细猪笼草和与之有近缘关系的物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对比。
查尔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写道:“细猪笼草、
塔蓝山猪笼草(N. talangensis)和
贾桂琳猪笼草(N. jacquelineae)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似特征,这进一步证实了巴里桑山(Bukit Barisan)是
苏门答腊岛猪笼草形态特征多样性的源头。”
2001年,查尔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对来自苏门答腊岛和马来半岛的
猪笼草进行了70个形态特征的对比。其中细猪笼草与第一进化分支有51%的相关性。
自然杂交种
在原生地中,细猪笼草通常与宽叶猪笼草(N. adnata)、白环猪笼草(N. albomarginata)、苹果猪笼草(N. ampullaria)、真穗猪笼草(N. eustachya)、
小猪笼草(N. gracilis)、长叶猪笼草(N. longifolia)和两眼猪笼草(N. reinwardtiana)生存于同一个地区。尽管如此,却仍没有发现细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