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大觉寺
山东滨州的佛教寺庙
大觉寺,原名“普照寺”,寺中浮屠“海丰塔”,原名“普照寺舍利塔”。史载:唐太宗尚浮屠,彼时佛国进舍利几十粒,颁海内大郡,建塔贮之。无棣僻在海滨,太公赐履之地,齐燕之界,其故垒遗墟犹存,可以称大郡,遂于贞观十三年(639),命尉迟恭于棣州起造普照佛寺及舍利宝塔。唐开元年间,普照寺易名开元寺。《宋高僧传·后汉棣州开元寺恒超传》记载:五代高僧恒超,挂锡无棣开元寺二十七年,节操高迈,披拂千古。明初,“普照寺”又改称“大觉寺”,无棣改名海丰,塔亦遂有“大觉寺塔、海丰塔”之名,沿用至今。
寺院简介
大觉寺,原是院。明杨魏《海丰县重修宝塔记》记载:"大觉寺,在县城东南隅外,中有浮屠,巍然薄云霄,而殿宇佛像亦壮丽可观。"寺内"浮屠"即海丰塔。据文史专家介绍,大觉寺本名普照寺,觉寺,原是位于古无棣县城东南的一处佛教寺院。明杨魏《海丰县重修宝塔记》记载:"大觉寺,在县城东南隅外,中有浮屠,巍然薄云霄,而殿宇佛像亦壮丽可观。"寺内"浮屠"即海丰塔。
历史
大觉寺与海丰塔自唐代创建,历五代、宋元兴废,明清相继重建、修葺,寺内殿宇宏丽,松柏翠映,碑石林立,文风盎然。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知县杨增辉将大觉寺建筑改建成清代高等小学堂。海丰塔,原塔十三级,康熙六年(1667),地震塔裂。光绪十四年(1888),塔圮其半。1957年,塔基砖石剥蚀,难于修补,经省政府批准,将残塔夷平,封基保护。大觉寺与海丰塔是鲁北平原灿烂文化的重要标志,是无棣光耀文明之象征、历代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丰碑,极具吸引力和凝聚力。1992年,经社会各界同心协力,海丰塔重新耸立于棣州大地。
专家评定
据专家评定,大觉寺有着1360多年的历史,文物价值极高。仅从建筑上来说,大觉寺主体建筑气势恢宏,工艺精巧,随着历史的变迁,与清代学堂的其他建筑已经浑然一体。现在,在大觉寺的原址上,人们能领略到的不单是盛唐以来的佛教文明,而且还有清代至民国的官办学堂,建国后苏联风格的建筑,历史的足迹清晰可辨,已经成为一处佛教文化圣地和旅游胜地。
在历时百年的风云变幻中,部分建筑非常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清代高等学堂的前、中、后讲堂是大觉寺的前殿、中殿、后殿借用或改建的。据有关专家讲,这三座讲堂确为大觉寺的主体建筑,历代史志从来没有大觉寺被毁的记载,只有关于大觉寺改建的记载;大觉寺最初为土木结构,经历代改建,变为现存的抬梁式木架砖木结构,二龙吻脊,画栋丹柱回廊,蔚然壮观。
现状
无棣县从北京邀请而来的有关专家进行鉴定,确为大觉寺的建筑,明代风格。大觉寺在“消失”百年以后,又被重新发现了,一种至宝之物失而复得的感觉,让在场的每一位专家都欣喜不已。
参考资料
无棣大觉寺.滨州市人民政府.2024-10-07
无棣大觉寺.无棣方圆.2024-10-07
目录
概述
寺院简介
历史
专家评定
现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