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宽也,原名汪声洪,1866年,出生于
休宁县城北一个书香门第,是近代的一名徽商,被称为“布叶大王”。
少年汪宽也能诗擅文,才识过人。稍长,父亲却以“生齿日繁,家计日迫,不货殖不足以济贫”,而命其赴
上海市在叔祖汪厚庄开设的祥泰布店当学徒,由此,便开始了成就他一世功名的徽商生涯。
祥泰布店是上海滩十里洋场上鼎鼎有名的布号,汪宽也在学徒期间谨慎谦恭,恪尽职守,虽为无名小辈,却不失轩昂气宇。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店中主任乏人,店东汪厚庄独具慧眼,拔其担任主任之职。凭着平日学成的本领和天资,布店一经其打理即利市三倍。没过几年,就在沪南、沪北分别创办振大、鸿济
典当,后又营造房屋无数。他还创意地打造出专属于本号商标的“祥泰牌”毛蓝布及头巾、被单、青花蓝布帐等系列产品,不仅质优价廉,行销全国,还拓展到东南亚和
欧洲等海外市场。以后又周而复始地为祥泰布店开启财源,所获巨利又多以铸成金砖、金叶的方式运回
休宁县贮备,使汪家一举成为休宁县的首富。
汪宽也在几十年从商生活里,一直恪守着徽商前辈“以义取利”的信条。苏浙一带百姓历来以种棉织布为生。时值
反奉战争,当地百姓屋倒车(
纺车)毁,田地荒芜,损失惨重。汪宽也满怀对军伐混战的义愤和对乡民的怜恤之情,一方面号召同业捐资济困,一方面带头以上海布业总公所的名义和威望,倡仪各处布业同行,体恤灾民“流离失所、惨苦难言”的境遇,“由同业中集资散给乡民,俾使回里,仍事耕织。”同时又呈文农商部为灾民请免布税,得到批准。这样,不但百姓得以喘息,布业的经营也相对稳定了下来。
对于地方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汪宽也同样热心相助,慷慨解囊。任布业董事间,裁厘减税,奔走不息;任徽宁会馆董事期间,设养病院、造思归堂等,筹划
周至县;1914年休宁夹溪桥水毁重修工程缺银,汪宽也获悉后,随即发动
上海市的同乡,共同捐集
银元近2万元;1918年,
休宁县遭受百年未遇的洪灾,他又紧急采购西贡大米千担,运回家乡,平价售出,以赈济饥民。据史料记载,汪宽也还曾为保全城北观音阁、重筑林塘桥而多方捐助和奔走。
汪宽也泛舟商海几十年,无一失足。自然得益于他平素体健,但更重要的还在于他能敦厚持家,勤奋俭约。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汪宽也与二弟一同返乡省亲,不计费金颇多专门买下休宁西门一座大宅院,供父亲颐养天年。时值欧风东渐,商场中不懂外文无从入手,汪宽也遂命长子汪启丰入英华书馆学习,年耗巨资而毫无所惜。1924年春,随着此前四子启智、五子启照的相继问世,汪宽也以人口太多,侨居沪地繁费无等而决作归计,带病携眷归里,并在很短时间内在北街筑起“志耕堂”屋宇,为一家老少安居。同年,在营葬完父母之后,又连续遭遇二弟、四弟、五弟相继去世,所遗细弱全由汪宽也一人张罗。生养死葬,尽礼尽爱;男女婚嫁,竭力照拂。其敦厚、仁慈之笃溢于言表。入冬后,汪宽也的病越来越厉害,以致步履维艰。腊月二十二日亥时,一代徽商汪宽也在故乡然长逝。人们为表达对他的无限哀思和敬佩,在本县举行了盛大的殡葬仪式。翌年,上海布业公所及全体同业合力为他铸铜像立于豫园湖心亭东侧,并撰文刻碑。至今,宽也先生铜像原件仍完好保存于
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