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家花园往事》是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中共
海淀区宣传部联合出品的历史人文纪录片,由
张同道执导,
李立宏解说。该片于2015年5月23日在法国文化中心举行首映,2015年6月15日在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播出。
该片以上世纪初
法国医生
贝熙业在北京西山的花园住宅为纽带,讲述中国、法国两国的精英分子联手改造社会的理想主义传奇的故事。
《贝家花园往事》讲述了晚清到
新中国成立期间,以法国医生贝熙业为枢纽的中法“朋友圈”的故事。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的法国医生贝熙业,行走于中国的朝廷和民间,为达官贵人和普通百姓治过病,为抗日根据地秘密运送过药品。这是一个朋友圈创造文明神话的历史传奇。也是一段人类不同文明融合的典范。然而,它已经被遗忘了60年。那是弹洞斑斑的黑色历史,炮火压倒了诗人的歌吟,军刀亮过大夫的
手术刀,仇恨高声喧哗。60年后,
弹壳与战刀已然锈蚀,而诗人的歌吟仍在传诵,大夫救治的生命还在延续,爱情默默生长。在屈辱的历史背面,民国初遇
法兰西王国,留下一段文化传奇。
关于
贝熙业的资料非常稀少,只有寥寥几张照片和一栋荒芜的花园,根本无法支撑一部纪录片的视觉元素。所以剧组通过驻法国使馆参赞张伟先生找到了贝熙业的儿子让·路易·贝熙业,得知他手里有数千张照片和档案资料。由于让·路易·贝熙业工作很忙,只有周末才有时间整理资料。于是,每过一周或两周,张伟便跑一趟让·路易·贝熙业家,取回资料,发回国内。但是照片上的人多数不可辨认,手稿字迹也难以阅读,而且全部是
法语。剧照又把翻译的工作交给
北京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和
北京语言大学法语系的研究生,而破译天书的工作便由北京大学秦海鹰教授担任。
随着这些信件的翻译,让剧组对贝熙业有了更多的了解,所以剧组决定以让·路易·贝熙业为此片的核心,最早的构思是由让·路易·贝熙业串起全片,因为其他人物都是贝熙业的朋友。让·路易·贝熙业也同意了这一构思。2014年3月,让·路易·贝熙业应邀来到北京,出席纪录片的开机仪式,第一次看见贝家花园,数度哽咽,泪流满面。于是,剧本按照这一思路完成。
然而,夏天出发去巴黎拍摄前两天,让·路易·贝熙业发来一份措辞严厉的信,基本意思是他将休假,不再接受拍摄了,而且怀疑该片是否能够讲述真实的故事。于是,摄制组在让·路易·贝熙业家门口等待,跟让·路易·贝熙业整整谈了3个小时,最终达成的协议是,他只拍关于他父亲的部分,其他都不参加,包括华幽梦。因为
小贝的变化,剧本全部重新调整,每集都需要找一个讲故事的人。
该片于2013年9月开始筹备,创作团队3次赴
法国深入调研,首次披露珍贵信件手稿200余封,有的信件甚至写有“销毁”字样;专家团队查阅资料1000余卷,档案资料800余份,收集图片1500多张,访问当事人、见证人、专家100余人次,翻译法文图书40余册50万字。2014年3月30日在北京海淀西山贝家花园正式开机。《贝家花园往事》深入法国采访,拍摄了贝熙业故居、佩斯故居、圣伊雷内堡、华幽梦等重要场景,并采访了法国前驻华大使毛磊、
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巴斯蒂、年已百岁的留法翻译家
李治华等专家和见证人。
导演没有把《贝家花园往事》处理为一部考证性的历史片,而是采用现代 的视角,每集都以一个叙述者——故事主人公的后代或相关人——为第一人称视角,串起这些碎片般的历史线索,从而将历史与现实连接起来。比如,让·路易在中国寻找当事人和见证者以追踪其父亲
贝熙业大夫足迹一节,观众跟随“访问者”一起发掘故事背后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带有强烈的代入感,并充满了悬念。该片有意识地强化了戏剧化叙事,令故事饱满生动,同时又坚守真实底线,努力还原历史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贝家花园往事》所讲述的故事是陌生的,所用资料不少是首次披露,这意味着它首先具有可贵的学术文献价值,其次才是将这些“历史发现”转换为一部人物和故事完备的艺术创作。
《贝家花园往事》与其说是在记录中国近现代 中法交流中的一段历史,不如说是独家发现了许多飘零、尘封的重要史实,并且重现了这些曾经与中国历史有着紧密相关的人与事,显得更为准确。整个片子在历史史实的叙述中,始终表现了旁观者的冷静、理性;而文学出身的导演又让他的诗意情结尽可能地浸润弥漫在影像、音乐与画外音中。因此,这也构成了这部纪录片所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美学表达的品格魅力。
《贝家花园往事》在叙事上运用了巧妙嵌入,用被大家长期忽略的文化人物联系中国和世界,带有揭秘性质,且在主流叙事的基础上,表达了个人的情感。该片对
五四运动、勤工俭学大历史的叙事不变,着重讲述观众们过去不了解的一些人,他们的命运和情感跟这个大历史息息相关,这让这个片子显得更生动。该片在叙事方式上有所突破,比如镜头中是叙事,而不是展示,给观众俯瞰的大片视觉感,所以这部纪录片显示出了一种独特、生动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