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皇陵》是经典京剧剧目,也称《叹皇陵》,取材于鼓词《香莲帕》,是《大保国》的续篇,常与《大保国》《二进宫》连演,俗称“大探二”,是《
龙凤阁》的主要剧情选段。
《探皇陵》主要讲述的是李艳妃昏庸,欲将皇位交与李良。进谏不果,徐延昭深夜去
皇陵哭诉。当夜遇杨波赶来护陵,两人再度相勉,准备继续苦谏的故事。
《探皇陵》的唱段为铜锤花脸的代表性唱段,其中“掌红灯”的“鼻音”“见皇陵”的“嘎调”等均为该段亮点。此外,老版本《探皇陵》中徐延昭对于杨家儿郎予以赞赏和鼓励,也是
脸谱唱腔中精彩的段子。2020年,由昌平文化馆选送的高翊雄表演的《探皇陵》选段被授予北京市“十小名票”荣誉称号。
京剧《探皇陵》是中国古典京剧之一,也称《叹皇陵》。取材于鼓词《香莲帕》,是《大保国》的续篇,常与《大保国》《二进宫》连演,全名《龙凤阁》,俗称“大探二”。《探皇陵》主要讲述
朱载坖死后,因太子年幼,李艳妃垂帘听政,李艳妃听信其父李良之言,打算把江山让李良执掌三年,等太子长大再归还,定国公徐延昭、兵部侍郎杨波知道这是李良谋权篡位的计谋,严词谏阻李艳妃,李艳妃不从。争执之后,徐延昭无计可展,深夜独自到皇陵前,徐延昭正伏地痛诉时,听到有人马声往皇陵赶来,以为是李良夺取龙楼,看见来人是杨波,徐延昭问及询情由,才知道杨波是为保护皇陵,率同子侄众将前来。徐延昭听后大喜,对众人的忠义之举大加夸赞,大家听了徐延昭的话,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探皇陵》取材自《香莲帕》鼓词,故事的历史背景发生在
朱载坖死后,
朱翊钧幼年即位期间,《探皇陵》中徐延昭和杨波都是戏中虚构的人物,但根据剧情背景分析,戏剧中的徐延昭历史原型是定国公徐文壁,杨波是兵部侍郎
杨博。
清末时期,在《车王府曲本》中收录有两个版本的《探皇陵》,分别为《叹皇陵全串贯》和《叹灵》。其中《叹皇陵全串贯》唱词比较粗糙且繁复,还有翘辙(不押韵的意思)现象。《叹灵》中对唱词做了精简,同时也缩短唱段时间。
民国时期,王大错《戏考》中收录的《探皇陵》版本,对《探皇陵》中一些唱词进行了修改,如“国太道有事无事,不用徐杨,撵出龙楼”改为“龙国太,他言道,大明朝,有事无事,不用徐杨,二大奸党,赶出龙楼”等,将《探皇陵》的感染力进一步增强。
1938年,
谭富英、
陈丽芳、
王泉奎在北京吉祥戏院表演时,首次将三个剧目《大保国》《探皇陵》《
二进宫》连缀演出,取名《龙凤阁》,后来演员才纷纷效仿连演,成为生、旦、净并重,流传至今的一出唱工戏。1955-1956年,谭富英和
杨宝森演唱版本中对唱段“数郎夸将”进行了删减。
康万生对《探皇陵》的三处改动:因徐延昭为中山王徐达之后,康万生将唱词中“开山府来了我定国王侯”改为“中山府来了我定国王侯";徐延昭唱词“叫家将常红灯龙凤阁走”中的“红灯”改为“银灯”,相比之下“银灯”更符合先帝陵寝的肃穆氛围;因徐延昭深夜前往的是
皇陵,龙凤阁为李艳妃居所,徐延昭唱词“叫家将常红灯龙凤阁走”中的“龙凤阁”改为“皇陵阁”,使得戏曲中的人物塑造合于剧情、合于环境、合于历史,戏词中古典意象的嵌入与台上搬演相呼应。
《探皇陵》作为花脸的传统剧目,全剧唱腔经典,板式丰富,是花脸很有代表性的一出“唱功戏”。探皇陵有两个特点:其一,唱段为铜锤花脸之代表性唱段,“掌红灯”的“鼻音”“见皇陵”的“嘎调”,均为此段亮点,也经常被借鉴到其他唱段之中。其二,老版本的《探皇陵》经常单折演出,有大段的“数郎”唱段,即徐延昭对于杨家儿郎一一予以赞赏和鼓励,也是花脸唱腔中精彩的段子。
《探皇陵)演出有
老生开场与
脸谱开场二式,均以同帘导板展开。演员在帘幕之后先唱二黄导板,在导板结束之后再移步场上,于先声夺人中强化谊染力。老生开场从杨波“为江山愁得我容顏变”开始,花脸以徐延昭白“掌灯”、后唱“听谯楼打罢了初更时候”起首。《探皇陵)—折以徐延昭“陵前告语”与”数郎夸将"为轴心,故在实际演出中多以花脸开场的方式突出人物。
2020年,由昌平文化馆选送的高翊雄表演的《探皇陵》选段等被授予北京市“十小名票”荣誉称号。《探皇陵》作为经典传统戏,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有利于
京剧在民间传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探皇陵》这出戏有很多唱,唱腔好听,听起来过瘾,这出戏没有多少戏剧情节,没有大的戏剧动作,念白也很少,从头到尾都是唱,和西方的歌剧有点类似之处。——
汪曾祺(中国当代作家、戏剧家)
《探皇陵》和《大保国》《
二进宫》始终被誉为“最过瘾的京剧唱工大戏”。剧中有大量的优美旋律、高超难度的唱段,还有多个
行当联袂登台,让这出戏大有看头,戏迷过足戏瘾。——(戏剧文学月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