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碑(音hàn bēi)指的是汉代的碑刻,这些碑刻的文字主要采用隶书字体,而碑额上的文字通常使用篆书。汉碑及其拓片流传广泛,其中较为著名的作品包括《
张迁碑》、《乙瑛碑》、《华山庙碑》、《
礼器碑》、《史晨碑》和《曹全碑》等。
汉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周代,当时使用的是一种称为“丰碑”的大型木制物品,用于测量日影、引导阴阳。随着时代发展,丰碑逐渐演变为石制的墓碑。到了
东汉时期,墓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丧葬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汉碑的形制包括碑座、碑身和碑首三个部分,其中碑座又称“趺”,有龟趺、方趺等多种形式。碑身是一块长方形的竖石,正面称为“阳”,用来镌刻碑文;背面称为“阴”,用于刻写题名;两侧则分别称为“侧”,同样用于刻写题名。碑首称为“额”,用于刊刻标题,常见形状包括半圆形、圭形和方形,周围常雕刻有螭龙、蟠螭等图案。汉碑的碑首还常常带有穿孔,有时还会在外围加上一圈装饰,这些都是为了方便悬挂绳索来牵引棺木。
汉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最初的简单记录功能,逐渐转变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在
东汉晚期,汉碑已经成为了官方正体的一种标志,隶书也因此从原本的庶民化书风转变成了庙堂体。汉碑的出现,使得隶书的演化超越了原有的文化规范,形成了真正的“文化误读”。
汉碑的成熟与隶书的最终定型密不可分。尽管简帛书对于隶书的进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从书史的角度来看,汉碑才是隶书的典范。汉碑不仅是东汉丧葬制度的一部分,也是儒家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结晶。在
山东省济宁市市等地,汉碑的数量众多,被誉为“天下汉碑半济宁”。
汉碑不仅仅是简单的石刻,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汉碑的碑文通常是诔文,详细记录了墓主的信息,包括姓名、职务、功绩、生卒年月以及立碑人的名字。此外,汉碑的碑文中还包括华丽的四言韵文颂词,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水平和社会风尚。汉碑的碑文内容丰富,长达千字左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
这一类汉碑的特点是笔法方拙简真,尤见刀意。代表性的作品包括《
张迁碑》、《鲜于璜碑》、《建安六年残碑》、《
衡方碑》、《张寿碑》、《耿勋碑》、《刘熊碑》等。这些作品继承了早期
汉隶的朴拙博大气象和自然意味,展现了汉碑雄强一路的艺术特色。
康有为曾评价《张迁表颂》的笔画可以直接置于现代楷书中,可见其在书体变革方面的深远影响。
这一类汉碑分为两类:一类是肃括内劲,如《
礼器碑》、《
史晨碑》、《乙瑛碑》、《华山庙碑》、《
娄寿碑》、《张景碑》、《建宁残碑》、《
朝侯小子残碑》、《李孟初神碑》等,这些作品都是典型的庙堂正体,刻写精细,装饰意味浓厚。另一类是灵动飘逸,如《孔宙碑》、《尹宙碑》、《韩仁铭》、《仓颉庙碑》、《孔彪碑》、《曹全碑》,这些作品笔势开张,左右分驰,展现出飘逸灵动的美感。
这一类汉碑气格高古,带有篆籀遗意,隶变程度较低,具有强烈的复古倾向。代表作品有《夏承碑》、《礼三公山碑》、《
鲁峻碑》。这些作品崇尚圆笔,极意波发,笔法丰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