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是
法国作家
玛格丽特·杜拉斯创作的散文随笔集,发表于1987年,它根据杜拉斯对朋友热罗姆·博儒尔的谈话记录修改而成。
《物质生活》收有杜拉斯的48篇随笔、散文,涉及作者自己的作品,以及与此相关的其它方面,有关与扬·安德烈结识之事,作者本人饮酒致疾等,也是书中记述的材料。 《物质生活》是一部关于写作、爱情和回忆的书,而在写作、爱情和回忆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主题:这就是自我。这个自我很多时候就是作家本人,但有时候却又代表着所有女人,说的是所有女人的故事。
《物质生活》是一部文体相当自由任意的随笔集,共有四十八篇文章,各篇长短不一,短则三五百字,长则万余言。
玛格丽特·杜拉斯将这种文体运用得更加自由和娴熟,更富于现代生活的节奏感。作者在前言中说,“这本书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也不属于中间部分”,它“是从日常事件引发出来的。可以说是一本供阅读的书。不是小说,不过与小说写法最为接近”。没有开端和终结,表明该书内容的自由和散漫;而所谓“从日常事件引发出来”,则又表明该书与作家自己的个人生活密切相关。
据书中引言所说,这本书大体是在1986年秋初至冬末写成。据说,每一篇文字都是对她的朋友热罗姆-博儒尔讲述的,然后整理成文,由他们分别通读,作者修改,博儒尔再读一遍;在进行过程中也曾遇到一些困难、一些问题,如关于主题的问题,据说后来对之“弃置不问”,似乎也就迎刃而解。最后是作者自己修改,“简化文字,使之轻快,平静”,不过这也是作者和对谈者的“共同的意见”。
关于写作,
玛格丽特·杜拉斯总拿自己说事,她写了五十年,著作等身且名满天下,单小说就有四十余部。写作对于她来说,是自我生命经验的提升与挥洒,是血与泪的结晶与表达;她甚至说,身处几乎完全的孤独之中,你会发现写作会拯救你。而一部打开的书也是漫漫长夜。所以,她说写作是“一种死亡”,通过这种“死亡”,人才能得到拯救,从而复活。这种关于写作的思想表明,杜拉斯不是一个为写而写的作家,甚至也不是一个为艺术而写的作家,她强调自己“除了社会不公正这个问题之外,其他我并没有思考什么”。
爱情是该书的另一个重要主题,也是
玛格丽特·杜拉斯一生牵挂的主题。这本书中,她在多篇随笔中都陈述了她与扬·安德烈的爱情关系。扬是杜拉斯的崇拜者,是她晚年的生活伴侣,他陪伴她走过了生命的最后十个年头。
杜拉斯与热罗姆整理润色出的文字是纷乱的,很难从中理出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她谈论女性所受的不公,嘲弄男性的被动与软弱,讥讽逐臭之蝇一般的媒体和读者,剖析
巴黎之内的丑陋与巴黎之外的美丽。但是,在纷纷扰扰的文字中,有一股力道强劲的能量透射而出。因为不管是随笔还是书信,抑或是小说或者戏剧,其本质都是从人的口中说出的话语。话语本身所具有的声音特质,有着比任何表情或动作都更为有力的声场,在
玛格丽特·杜拉斯眼中,话语的声场,才是最能感染人的。
所以,收录在《物质生活》里的文字,一如用平淡无奇的语调念出的枯燥台词,粗砾、晦涩,让人觉得不舒服,却像牧师在教堂里主持弥撒时所说的“不带重音语调,什么音调也没有”的奇特语言,重重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让耳朵不舒服,让内心不痛快,进而影响人的思想。
《
第一财经日报》:这是本关于她自己(杜拉斯)的残缺不全的密码本。她先做加法,说话,然后做减法,沉默,大量的空白,继续说话,用最简单的方式,留下某种味道。
《财经日报》:被小资女人津津乐道的
玛格丽特·杜拉斯,在《物质女人》中谈到的女性形象,还是一个传统的家庭主妇。为孩子准备食物,打扫房间,每天都有没完没了的事情,因此身心俱疲。女人作为一个家庭的支柱首先被提出,从而颠覆了男人的家庭中心论,让人看到了杜拉斯的精神力量。可是难以掩饰的寂寞,又让人不解。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
法国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本名玛格丽特·多纳迪厄,出生于印度支那,十八岁后回法国定居。她以电影《
广岛之恋》(1959年)和《印度之歌》(1975年)赢得国际声誉,以小说《
情人》(1984年)获得
龚古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