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溪村,位于
浙江省嵊州市城北,紧邻城区,属剡湖街道,村西为104国道,东临
剡溪、
上三高速公路,交通便捷,村名原为“了溪”,相传夏禹治水毕功于了溪,人们为纪念治水之功,建禹王庙,村名改为禹溪。
禹溪村(由禹溪村和风火岗村合并而成)东靠曹娥江,南临市区,104国道穿村而过,上三高速依村而卧,以“大禹治水,工毕了溪”而得名。全村共有1383人(老禹溪村928人,风火岗村455人),党员70人(老禹溪村47人,风火岗村23人)。老禹溪村耕地大多被征用,现有水田约100亩,旱地约200亩(花木园区);风火岗村有水田214亩,旱地120亩。
? 近年来,禹溪人充分发扬了大禹精神,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新农村篇章。先后被
浙江省、
绍兴市和
嵊州市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卫生村”、“省级远程教育示范村”、“奔小康百强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多次被绍兴市委、州市委、街道党委授予“先进党支部”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除搞好农业、村办工业外,组织劳务输出到外省、市做小笼馒头,从事饮食服务。2002年有322户、906人,人均收入13688元。1985年进行村庄建设规划,1993年修编村建设规划。村民按规划翻旧房建新宅,至1999年,建别墅式楼房75幢、建筑面积23625平方米,砖混结构楼房75幢、建筑面积24125平方米,砖木结构楼房60幢、建筑面积10200平方米。同时筹集资金,建设和改造公共服务设施,1995至1997年,改造村内道路,浇筑砼路面总长2700米,其中解放路长300米、宽6米,宁春路长170米、宽6米,种
日本五针松、
柏树、月季等。1997年建公共厕所6座,垃圾箱18只。1998年建村广场,占地1000平方米,广场内建有戏台,并建日供水能力20吨的自来水设施。村小学校舍进行修建,占地面积333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
??小笼包子产业是禹溪村的最大特色产业,也是禹溪人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全村60%以上的劳动力都外出从事小笼包子生意,做小笼包子人均收入达2万元,全村小笼包子年收入300多万元,占村民总收入的80%左右。目前已经带动全市从事小笼包子的经营户有3万多户,在全国各大城市小笼包子店铺数量达5000多家,年收入超过5亿元。小笼包子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电视机、冰箱等家电的普及率达到90%以上,30%以上的村民家中有了电脑,村里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篮球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相继建成,整个禹溪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呈现出一片和谐的氛围。
禹溪人用近20年的时间创造了一个不小的神话。早在80年代初期,禹溪村还是一个典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村,村民们大多从事农业,村中也都是泥墙屋。小农意识强烈的村民们安于现状,直到1985年,村民屠福元在因外出养蜂亏损无望下,得到一位
嵊州市籍老乡的帮助,在贵州
铜仁市开始做起了小笼包子生意,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两年内不仅将养蜂亏损的钱都还清,还在村里造起了第一座气派的洋楼。做小笼包子对当时的村民来说,投入的资金少,从事的劳动过程又比较简单,这个新生事物一下子被众多村民接受。到1991年,村里近一半以上的劳动力都出去做包子,足迹从最初的
贵州省到两广地区直至全国各地。在近20年间,从事
小笼包子行业的村民是有增无减,代代相传,而且还带动了周边村的村民,直至今日,
嵊州市市外出做小笼包的已经10000多人,嵊州的小笼包已经是遍布全国各地。
为了促进小笼包子朝着产业化发展,提高嵊州小笼包子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产业的整体质量和档次,推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由禹溪村发起成立了嵊州小吃协会,吸收了大批在外从事小笼包子的嵊州人,小笼包子产业逐渐由民间自发的行为转变为一个有组织、有成员的社团法人。剡湖街道办事处组织举办了小笼包子制作技能比武,召开了“
豆腐小笼包产业发展研讨会”,就发展小笼包子产业的品牌、卫生、规模、宣传、管理等问题提出了“公开征集嵊州小笼包的图文标识”、“统一挂牌”、“统一店面装饰”、“编订服务章程”等策略。剡湖街道办事处和嵊州小吃协会联合组织的征集“嵊州小笼包”商标和有奖评比“嵊州小笼包”商标活动,更是得到社会广大群众的支持,来自省内外的10000多人参与这两项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嵊州小笼包的知名度。
禹溪村能成为今天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在绝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小笼包子产业,如今,小笼包子产业已向规范化、经营化方向发展,在北京的多家小笼包子店都已经初具规模,这些在外地经商的村民都希望将
嵊州市的传统小吃发扬光大,将“
豆腐小笼包”受到全国各地的肯定。每一个富裕的村、每一户富裕的家庭、每一个富裕的商人都有着自己富裕的事迹和成长发展的足迹,但在寻找根源时可以发现他们共同的本质是在于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禹溪村有今天的荣誉与成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印证,是精神文明传承的足迹,是和谐社会构筑的美好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