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跃,男,1959年11月生于
四川省金堂县,中共党员,博士,教授。1982年毕业于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专业,现任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院长。
人物经历
1982年7月毕业于北京林学院林学专业,获
农学学士,1982年8月在四川省参加工作。
1984年考取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林学家、中国现代森林培育学的主要创建者和学科带头人、时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的
沈国舫院士。
1987年转攻博士学位,在沈国舫先生的悉心指导下,经过6年研究生的刻苦学习和艰苦拼搏。
1990年以优秀博士论文《太行山区主要造林树种耐旱特性的研究》获该校农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自己培养的森林培育学博士第一人。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 一直从事森林培育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1993年晋升为副教授。
1995年-1996年在
多伦多大学林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选拔为“跨世纪青年学术带头人”。
2003年~2004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生物科学研究所进修学习。
学术职务
中国林学会树木生理生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国林学会森林土壤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
生态学报》《华南农业大学大学学报》《
中国城市林业》和《世界林业研 究》编委。
研究方向
长期从事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与抗旱造林技术、抗逆性植物材料的引进和选育、树木水分关系及其耐旱机理、树木水力结构与水分运输机理、土壤水分承载量与植被恢复机理,以及城市林业(中外城市林业对比、城市生态环境与绿化建设、城市园林绿化耐旱节水植物筛选和应用、北方半干旱都市绿地 灌溉节水综合技术体系、耐城市土壤污染植物材料筛选与评价技术、城市地区林木损失计量等)等方面研究。
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树木碳同位素分辨力与水分利用效率的遗传稳定性研究》(2007年-2009年,批准号:30671675)(主持人)。
(2)“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杨树速生丰产林培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6BAD24B04)的专题《毛白杨速生丰产林培育技术研究与示范(2006BAD24B0401)》(2006年-2010年)(专题负责人)
(3)“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生态林抗逆植物材料筛选与快繁技术研究(2006BAD03A01)》的子专题《耐城市土壤污染植物材料的筛选与评价技术研究(2006BAD03A0104-2)》(2006年-2010年)(子专题负责人)
(4)
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引进科研资助项目《粤北山区冰雪灾害植被恢复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2008年-2010年)(主持人)。
(5)广州市科研项目《广州市重点林业工程经营方案编制》(2009年-2010年)(主持人)
(6)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科学基金项目“粤北山区冰雪灾害植被恢复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2008年-2013年)(主持人)。
(7)嘉汉林业(广州)有限公司横向课题“嘉汉河源桉树人工林精准施肥配套技术研究”(2010年-2012年)(主持人)
(8)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桉树人工林精准施肥配套技术研究” (2011年—2013年,项目编号:2010B020303006)(主持人)
(9)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产学研“广东省
麻风树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2014)(主持人)
主要成果
(1)发明专利:木相思育苗专用复合肥. (2012年10月10日,ZL 2010 1 0531816.9)
(2)成果“
毛白杨优良无性系速生丰产优化栽培技术”通过认定(2010.09)
(3)成果“全球陆地潜在碳汇分析系统研发与应用”通过认定(2011.03.26)
(4)成果“
北京市主要绿化植物节水管理关键技术”通过认定(360-11-20140209-10,2011.07.08)
(5)成果《森林冰雪灾害损失评估、减灾及次生灾害防控技术研究》(2013年)
(6)成果《半干旱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技术应用开发与试验示范》
(7)成果《北方都市绿地植物耗水规律与生态用水研究》
论文专著
(论文数348,专著数28)
(1)主编∶《校庆四十周年·毕业十周年论文专辑》,1992年,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4(增刊2)。
(2)参编∶《太行山石质山地造林技术的研究论文专辑(1)—(11)》,王九龄主编,1991,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3(增刊1~2)。
潘昕, 邱权, 李吉跃,
王军辉, 何茜, 苏艳, 马建伟, 杜坤. 基于叶片解剖结构对
青藏高原25种灌木的抗旱性评价.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5, 36 (2): 61–68
白晶晶, 吴俊文, 李吉跃, 何茜, 邱权, 潘昕. 干旱胁迫对2种
速生树种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5, 36 (1): 85–90
邱权, 潘昕, 李吉跃, 王军辉, 马建伟, 杜坤. 青藏高原20种灌木抗旱形态和生理特征. 植物生态学报, 2014, 38 (6): 562–575
获得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