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海
中国革命烈士
杨文海(1941年1月24日―1968年5月7日),生于湖南省武冈市;1960年3月入伍;196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三连代理排长;1960年、1964年两次被评为“五好战士”;1965年被评为“五好干部”,先后记三等功两次,获奖11次;1968年5月7日,杨文海在广东惠阳潼湖基地带领新兵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时,一名新兵在投弹过程中操作失误,掷向人群,在此千钧一发之际,杨文海为掩护在场的战士,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地扑向爆炸的手榴弹,壮烈牺牲,后被追授为革命烈士。
人物简介
杨文海,原中国人民解放军43军128师384团一营一连三排排长,革命烈士。
1941年1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武冈县(今武冈市)荆竹乡平村大茅江组,尽管家庭贫寒,但懂事的他家务学习两不误,成绩一直很优秀。
1954年,考上中学的杨文海上学一个星期后,由于交不起学费,他父亲含泪把他领回家,从那时起,杨文海便彻底告别了学校,回到农村种田,用稚嫩的肩膀帮助多病的父母担负起家庭的生活重担。
1960年3月,杨文海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报名参军,被分配在驻扎潼湖的某军一营三连当文书;本来文书是不用干体力活的,但是次年有一个负责后勤的上士调动工作,别的战士怕苦,不愿意接替上士的位置;杨文海知道后,主动请缨,每天步行20多里路给连里买米、买菜,一干就是两年多;每次当他挑着一担米或买一次菜回来时,全身都湿透了,但他从不叫苦叫累,由于工作出色,1964年杨文海被提升为司务长。
担任司务长后,杨文海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从不在战士们面前摆架子,而是把自己看成一名普通士兵。他还经常像雷锋一样,不留名,不留姓,为别人做好事。
1965年,家庭贫困的炊事班战士宁芝迈,接到父亲生病的书信非常着急;杨文海知道后,尽管自己家里负担很重(父母常年生病,需要医治;妻子刚生小孩需要照料;弟弟和妹妹在校读书需要用钱……)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悄悄给宁芝迈父亲寄去60元钱。宁芝迈的父亲收到钱后,从家里写信到部队。宁芝迈感到很奇怪,四处打听是谁寄的钱,但大家都说不知道,宁芝迈没有办法,就写信回去要父亲把原信寄到部队。连长看完信后,一眼就认出了是杨文海的笔迹,但杨文海却怎么也不肯承认是自己寄的钱。
1967年冬,部队为了全面培养、锻炼杨文海,将他调任三排当排长。来到三排后,杨文海以身作则,带领战士们认真学习,刻苦训练,并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找战士谈心,了解战士的思想情况,还有的放矢地给一些军事素质差的战士单独补课,督促他们尽快地跟上队伍。
1968年5月7日这一天,杨文海带领的三排已全部完成了实弹投掷训练任务,正准备回营房时,一位副营长带领的一名新兵因操作失误,竟将一枚手榴弹掷向人群,在场官兵30多人的生命悬于一线……在千钧一发之际,就在手榴弹附近的杨文海大喊一声:“卧倒!我去!”然后一个鱼跃,用血肉之躯扑在正在冒烟的手榴弹上……“轰”的一声巨响,手榴弹爆炸了,杨文海身中80多块弹片,壮烈牺牲,年仅27岁。
人物荣誉
杨文海烈士生前3次被评为“五好战士”,2次被评为“五好干部”,11次获嘉奖,还分别于1963年和1965年各记1次三等功。
杨文海牺牲后,1968年5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为表彰杨文海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1968年5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授予他“舍己救人的好干部”荣誉称号,号召全军官兵向杨文海学习。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