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装经典:白话聊斋》是中国小说史上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
蒲松龄。
《线装经典:白话聊斋》编辑推荐:《聊斋志异》是中国小说史上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也是中国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它的作者为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书的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鬼、花、妖,并以此来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书中既有对风雨如晦的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官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赞叹;而其中数量最多、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美爱情。
《线装经典》编委会,由几十位出版社资深编辑及策划人组成,是一支庞大而经验丰富的团队。他们在出版行业都有成功的策划经验和扎实的编辑功底,对市场中的图书有很强的把控能力,曾多次成功推出了多套市场销售极佳的丛书,在业界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前言:《
耳中人》是中国小说史上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也是中国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它的作者为
清代小说家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山东省淄川区(现
淄博市淄川区
洪山镇)
蒲家庄人。蒲松龄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小地主兼小商人家庭,蒲家为淄川地区的世家,十分重视子弟的功名。受此影响,蒲松龄一生都为功名所累。
他19岁时参加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轰动乡邻,此后连年赶考,却屡试不中,一直到70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深陷于科举考试之中。这样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屡试不中的挫折及随之而来的贫苦生活使他对现实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并对科举制度有所质疑;另一方面,他又深受传统价值观和家风的影响,始终无法割舍对“金榜题名”所抱有的那份希望。在这种矛盾心理的影响下,他常常有意无意地将自己对生活的一些企盼投射到作品当中。怀才不遇的落魄书生、不期而至的美丽女妖、在妖术的帮助下获取功名……这些出现在小说中的情节,与其说是
蒲松龄的文学创作,倒不如说是他本人在内心极度绝望的情况下所做的“白日梦”。
当然,“白日梦”只是《聊斋志异》中很小的一部分。这部小说集是蒲松龄在广泛搜集民间传说和野史逸闻的基础上,精心整理、撰写而成的,因此可以说它是当时流传在纸面上或口头上的各种奇闻异事的一个大合集。清人
邹弢曾在《三借庐笔谈》中这样描述蒲松龄创作《
耳中人》的过程:“蒲留仙先生作《聊斋志异》时,每临晨携一大瓷缸,中贮苦茗,具烟一包,置行人大道旁……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成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成。”虽然这只是邹的一家之言,并不一定真有其事,但足以想见
蒲松龄在创作这部小说时所采取的虔诚态度、所付出的辛劳和汗水。
蒲松龄从青年时代就开始为《聊斋志异》搜集素材,到他40岁时,这部巨著才得以完成。可以说,他将自己人生中最好的时光都倾注在了这部巨著的撰写上。此后,他又对全书进行了多次增删,最后将其定为16卷,491篇。
从艺术成就上看,《聊斋志异》将古代小说中“志怪”、“传奇”和“人情”融于一体,吸收了古代白话小说的长处,形成了独特的简洁优雅的文言风格。同时,它又采用
现实主义与
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并具有极强的社会批判性。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个个鲜明生动:写贪官污吏,无不面目丑恶、朋比为奸;写科举考试,则应举者鹦鹉学舌,科考官有眼无珠;写爱情,则痴男怨女,莫不多情;写女子,则拈花微笑,娴雅动人。从故事结构上看,其情节曲折离奇,布局严谨巧妙,让读者开卷后兴味盎然,不愿释手。
《聊斋志异》问世后,一开始只是在民间传抄,直至
蒲松龄去世51年后,才在
浙江省刻版问世。成书定名为《聊斋志异》,是因为“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书刊行之后,风靡坊间,人们公认“小说家谈狐说鬼之书,以《聊斋》为第一”。此后,“聊斋热”一直持续着。截至目前,在我国的古典小说里,没有哪一部作品能够像它那样古今风靡、雅俗共赏、老少皆爱。
为了方便阅读,本书特选取《
耳中人》中的经典篇章,翻译成白话文,定名为《白话聊斋》,让现代读者也能体味到这部经典的隽永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