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庆桥,原名小梅“
济川桥”,是一座沧桑千年的石木结构屋式桥,长140米,高14米,宽5米,五孔36间。
乾隆42年(1777年)重建并更名为“通福桥”,
光绪三十年(1904年)再次更名为“寿川桥”。
龙庆桥在乾隆42年(公元1777年)重建,更名为“通福桥”,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改名为“寿川桥”。民国9年(公元1920年)经龙庆两县知事会看后,以王先培为总董事,刘朝高等四人为理事,募捐
银元两万多块动工重建,至民国13年(公元1924年)竣工。从桥头拾级而上,迎面桥门石刻横匾上可见“龙庆桥”三个苍劲大字,题字出于清末状元、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之手,这也是全国唯一一座由状元题词的
泰顺廊桥。1949年5月中旬,龙庆桥毁于兵火。眼下,经过近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拆除,龙庆桥仅剩两个
桥墩,廊桥化为遗梦,石墩也成为记载历史的碑文。
重建的龙庆桥造型结构:桥梁采用钢筋混泥土梁板结构,桥梁上部采用木制廊屋结构,借鉴吸取
木拱廊桥造型优美的特点并作适当改进。总的构思是:既不失原有
古桥结构精巧、古朴典雅的特点,又能体现木拱廊桥基本特征,采取微拱式造型,桥面按两檐廊屋标准建造,中设神,并建三檐,突出“牛腿”横梁工艺之长。
建设计划与时限,计划2011年5月1日前
泰顺廊桥下部桥梁工程完工,2011年10月1日前桥梁主体工程全面竣工。主体工程投资估算为700万元,配套设施投资估算200万元,总投资估算900万元。资金采取民间集资、企业赞助、政府补助相结合。
龙庆桥的重建,将使龙庆梅岭两地的历史文化再次展现在世人眼前。作为龙庆桥配套设施的千年水运码头、文化长廊和梅园等工程的建成,将使大窑古窑址、竹口、黄田古窑址、
小梅镇龙庆廊桥、小梅和曹岭古街、小梅大王庙、黄南植壁殿、黄南廊桥至孙坑窑、孙坑廊桥连成一线,形成小梅、竹口、黄田乡村旅游的黄金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