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王家柳沟村位于
黄岛区大场镇驻地大场村西北约3.7公里处,地理位置上,该村西临西柳沟、尹柳沟,西北毗邻宋家柳沟、丁家柳沟,东北与刘家疃相邻,南部则与凤凰庄隔河相望。村内地势西高东低,前方流淌着前进河,这是白马河上游的一条支流。该村拥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适宜种植的小麦、玉米以及经济作物如花生、果树和蔬菜等。全村总面积约为1.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918亩。
历史沿革
截至2005年,东王家柳沟村共有人口415人,分布于135户家庭中。居民姓氏多样,包括王、林、程、殷、丁、陈、沈、肖、杜等,其中
王姓和
林姓人数较多。历史上,该村曾因生活贫困而被称为佃户村。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农业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人均收入显著提升。1987年时,人均收入达到570元,至2005年已增至5453元。此外,该村还获得了“花园式村庄”和“两个文明建设先进村”的荣誉。
大事记
- 1944年,东王家柳沟村获得解放。
- 1946年,林运成为该村首位共产党员。
- 1947年,全村80余人参与支援前线工作。
- 1953年,成立了互助组和初级合作社,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高级合作社,涵盖了西柳沟、东柳沟、尹柳沟、宋柳沟四个村落。
- 1958年,建立了人民公社。
- 1966年,成立了革命委员会。
- 1976年,东王家柳沟村从海青公社划归大场公社管辖。
- 1977年,村内实施了水利改造工程,修建了一口面积达3000平方米、深度为9米的大口井,并对土地进行了平整,形成了整齐的农田格局。
- 1981年,全村实现了电力供应,安装了照明设施。
- 1983年,成立了村民委员会,并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992年,村前的前进河架设了一座桥梁,同时村内的街道也建造了七座桥梁,有效解决了排水问题。
- 1995年,全村完成了土地承包到户的工作。
- 2000年,村内普及了自来水,解决了村民饮水难题。
- 2003年,大规模种植了200亩速生用材林。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建国初期,东王家柳沟村的粮食产量平均每亩仅100公斤。到了1978年,平均亩产达到了350公斤,总产量约为30万公斤。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虽然粮食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但单位面积产量上升至每亩650公斤,总产量维持在25万公斤左右。
第三产业
自1978年起,村内陆续开设了代销店、小卖部和专门销售鱼类的商户。养殖业迅速发展,涌现出20个养殖大户。进入90年代,外出务工和经商的人数不断增加,到2005年,全村已有96人从事相关行业。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解放前,东王家柳沟村没有教育机构。解放后,先后开办了识字班、小学和联合中学,目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此外,还设立了学前幼儿班,培养了一批大专院校毕业生。
人民生活
村民的生活水平经历了从匮乏到温饱再到富裕的变化。1978年,人均收入约为100元,到1987年增长至570元,2005年更是达到了5453元。大部分家庭配备了电话和有线电视,交通工具方面,拥有摩托车63辆、拖拉机61台、机动车6辆及一部轿车。
村庄建设
早期,村民居住的是草房和土坯房。1975年开始,村庄按照棋盘形布局进行了规划。1992年,村内两条主要街道上的排水沟架设了7座桥梁,解决了积水问题。2000年,自来水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自1980年起,许多农户开始兴建砖瓦结构的新房屋,截至目前,已有40户家庭住进了新房。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6年,林运成为东王家柳沟村的第一位共产党员。此后,沈福元、丁洪喜等人相继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959年,林景明继任党支部书记。1976年,林荣芬担任党支部书记。1987年3月,王承柱出任党支部书记。2000年12月,王承北接替王承柱,继续担任党支部书记。2004年12月,王承北再次当选为党支部书记,同时王贻法、林荣本也被选为党支部成员。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建国前,潘兆荣、沈福元、丁洪喜等人曾担任农救会会长或村长。
新中国成立后,丁洪喜担任村长。1953年至1958年间,林福、王承志等人先后担任村长或大队长。1963年后,王承财担任大队长,后来转任革命委员会主任。1977年,王承柱担任大队长,后升任村主任。1985年6月,林荣本接任村主任。1998年12月,王承北成为村主任。2001年12月,林兆伟担任村主任。2004年12月,林兆伟继续担任村主任,王承北、王贻法、林荣本分别担任村委会委员,王贻法兼任
地方武装连长,林荣本兼任治安主任和调解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