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博士,研究员。1984年至1988年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参与了2个小麦新品种的选育。1988年至1991年从事小麦
细胞遗传和外源
基因导入工作,对小麦ph基因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
1997年2月至1998年3月在韩国
高丽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从事大豆、烟草、马铃薯等植物的遗传转化。2000年7月-11月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合作研究,从事小麦农杆菌介导的
基因转移研究。2001年6月-2002年12月再次赴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合作研究,从事小麦和大豆
基因工程育种研究,以及有关基因的
克隆和
表达载体构建等工作。“九五”期间,主持国家小麦育种攻关课题“强抗寒性小麦育种材料的创造和应用”,协助主持国家
生物技术育种攻关课题“高产、抗病、优质小麦花培新品种的选育“,培育了花411、
花30、98H125等小麦新品系。
1999年以来主持国家转基因专项“建立小麦农杆菌介导高效转基因体系的研究”和“抗赤霉病
转基因小麦新品系培育”、国际合作项目“辐射诱变结合生物技术途径对小麦根部性状的遗传改良”、农业部“948”项目“小麦农杆菌转化有关载体、菌系的引进与利用”,合作承担北京市自然基金重大项目“
海藻糖合成酶基因otsA转化
芦荟的研究”等课题。建立了
农杆菌转化小麦的技术体系,同时将GCE、BCL和RIP等
基因导入了小麦。1992年获全国首届青年
农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2000年获得“
庄巧生奖励基金”,2001年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2003年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省部级
三等奖1项。在国内外刊物上主笔发表论文34篇,著作2部。
主讲作物育种理论与技术、植物细胞工程专题、植物转基因理论与实践专题等课程。目前研究主要侧重于小麦规模化转基因体系建立、小麦
果聚糖合成酶基因FBEs表达调控、小麦再生相关基因Nir
克隆、小麦花培新品种培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