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同年获得免试读研究生资格并于2003年取得理学博士学位,随即留校任教,并任中国科大第一个转系班(理学院02级4班)班主任,曾于2005年获“王宽诚育才奖”
二等奖。
2003年留校任教后,任中国科大第一个转系班(理学院02级4班)班主任。开始基于冷原子和单光子操控的
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研究。
2006年-2011年初先后以博士后、
亚历山大·冯·洪堡学者和高级研究员的身份在德国
海德堡大学从事科研工作。长期从事原子物理、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研究。博士研究生阶段在国际上首次使用高能电子碰撞方法研究氦原子双电子
激发态的
动力学关联过程,相关工作于2003年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03年留校任教后,开始基于冷原子和单光子操控的
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研究,并于2006年实验实现确定性单光子源,研究成果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07年在国际首次实验实现6光子纠缠和操作以及基于量子存储的量子隐形传态,相应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Physics上,并入选了2007年度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教育部评选的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08年实验实现量子中继器基本节点,向远距离
量子通信迈出重要一步,相应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杂志上,入选
欧洲物理学会年度“重大研究进展,同时被评为2008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主要负责或主要参与的实验成果发表在Nature, Nature Physics, Nature Photonics, Phys. Reports, Phys. Rev. Lett.和Phys. Rev. A 等学术刊物上(SCI检索40多篇),至2012.04总引用800多次。研究成果被国内外科研网站多次报道。
2017年,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
陈宇翱等人近期在国际上首次通过量子调控的方法,在超冷原子体系中发现了拓扑量子物态中的
准粒子——任意子,并证实了任意子的分数统计特性,向着实现拓扑量子计算迈出了重要一步。国际权威
学术期刊《自然·物理学》日前发表了该成果。创造性地搭建了新的实验系统并开发了独特的量子调控技术,研发了
自旋依赖的超晶格系统来囚禁和操控超冷原子,成功操控光晶格中约800个超冷原子同时产生了约200个四原子自旋纠缠态。首次观测到了四体环交换相互作用,并通过
微波反转原子自旋的方法,实现了任意子之间的编织交换过程,首次在光晶格体系中直接观测到了任意子交换产生的分数拓扑
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