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外人士这一概念最初出现在《
管子》《
诗经》等古籍中,指的是区域之外、
中原地区之外的地方,也就是夷狄之地。后来,《
庄子》中提到的“彼游方之外者也”,这里的“方外”指的是浮世之外或者超越世俗的世界。在宗教信仰中,僧人、道士追求超脱世俗的生活,他们自称方外人士。
“方外”一词源于“方”,在
儒家的价值观中,“方”代表着世俗秩序或邦国律法。那些不受这些规则约束的人被视为方外之人。佛教和
道教的信徒,尤其是出家的僧侣和道士,因为放弃了世俗的道德规范,也被视为方外人士。在
梵语中,“方外”对应的是众生居住的三个层次: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这三个层次构成了生命的循环和苦难。
出家的僧侣有不同的称呼,男性僧侣早期被称为比丘,女性僧侣则被称为
比丘尼。这两个名称都是
印度梵语的音译,分别表示破烦恼者和乞士女。比丘尼所受的戒律更多,有三百四十八条,通常称为五百戒。尼姑这一称呼源自比丘尼,尼代表比丘尼,而姑是古代对女子的普遍称呼。此外,也有将女性僧侣称为姑子的例子,如《
红楼梦》中的鸳鸯宣称要出家做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