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兆楠,13岁毕业于北京八中超常教育实验班(简称少年班),是2007年
北京大学最小的新生。2007年高考687分,考入北大数学学院。超过北京理科重点线100多分,与同为13岁的
张雨萌并列全班第一。
人物经历
成长经历
作为数学学院的学生,暑假他买了本高等数学,称感觉高数内容太简单:“特简单,连
高中内容都放进来了,特无聊”。当他爸爸对他的话有不同意见时,他辩解说,“那是写给不是数学专业的人看的。”
八中超常班从1985年创办至今,超常班的孩子通常在4年级时考入,之后用4年时间完成普通孩子8年才能完成的学业,与高三学生一起参加高考。
刘兆楠的母亲说,兆楠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刘兆楠确实没有人们熟悉的“神童经历”,既没有早早上学,也没有接连跳级。他和其他孩子一样规规矩矩上了幼儿园,而且因为出生月份晚,上小学还比别人晚了半年。妈妈没觉得自己的孩子有什么特别,只是发现他对数字特别感兴趣。“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刘兆楠在上一年级。”刘妈妈说,“那次全家一起出去吃饭,要了一张
比萨饼,价钱是7块5。饼端上来的时候切成了两半,刘兆楠忽然说‘一张饼7块5,半张饼就是3块7毛5。’我们以前从没教过他‘小数’的概念,我想他会算除法,可能跟他平时喜欢玩计算器有关。”
刘妈妈说,刘兆楠是个安静的孩子,总是喜欢自己琢磨着玩,他小时候最喜欢的玩具是一组电子积木。小兆楠总是尝试改变各种拼插方法。比如改变
电容的大小,看延时灯长短的变化。
因为小兆楠喜欢学数学,上小学后妈妈决定让他去参加奥数班。妈妈说,知道消息去报名的时候已经晚了,还找老师走了“后门”。当时老师嘱咐回家一定要好好复习,因为奥数班的入门考试挺难的。
让妈妈没想到的是,被老师说成“很难”的考试,儿子却得了满分。“那天从考场出来刘兆楠就对我说,‘那个考题太简单了,我检查了5遍。’他一直挺细心的,我想他这次应该是考得不错,后来成绩出来是100分。”
学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似乎还满足不了小兆楠对数学的喜爱,于是妈妈又给他报了
华罗庚数学班,“因为听说华数比奥数难度大一点,孩子喜欢就让他学了。”而正是华数班让刘兆楠与八中超常班有了机缘。
“刘兆楠上3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听华数班的孩子们说八中超常班在招生,华数班不少孩子都去报名了,虽然一般都是4年级孩子才去考超常班,但我还是想让孩子去试试。”
刘妈妈说超常班是“糊里糊涂”考上的。“测试进行了好几轮,先从1000多人里选200进入复试,然后再从200人里选出50人进行试读,最后才定下30个名额。”刘兆楠在考试进行到第二天的时候就把准考证丢了。等他考完出来妈妈问考得怎么样,他只说“做的差不多,但是没做完。因为老师不停地发
卷子,一会儿一份一会儿一份,根本做不完。”
接到超常班录取电话的时候爸爸妈妈都觉得很惊奇,但同时又开始担心,因为在超常班里兆楠成了最小的孩子,也不知道他的成绩是不是比其他孩子都低。他们向老师询问入学考试刘兆楠的排名,老师说孩子的测试试题和结果都是不能透露的,只能告诉他们刘兆楠肯定不是倒数第一。
超常孩子的学习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轻轻松松,毕竟要用4年时间学习普通孩子8年才能学完的知识。自从上了超常班刘兆楠就开始住校,跟高中学生们一样,每天晚上10点熄灯睡觉,早上6点起床锻炼。妈妈说,最怕的就是给刘兆楠打电话的时候孩子着急地说“没时间了,我作业还没写完呢。”有时候去学校看他,连带他去吃
麦当劳的时间都挤不出来。
刘妈妈说,刘兆楠在学习上还有个“软肋”,就是作文,这似乎是超常班孩子的普遍问题。因为年纪小,生活经历太少,读的书也不多,所以孩子们最怵写作文。
“他的作业我们可帮不上忙。”妈妈说,超常班的教学方法很特别,经常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上超常班的第一学期,数学老师就让大家写关于“凸
四边形”的论文,小兆楠自己埋头看书、查资料,最后的论文写了十多页纸。论文写完了,关于“凸四边形”的所有问题也都清楚了。
超常班的班主任
王素英说,教超常孩子确实得用些超常方法。这些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不喜欢一成不变,所以,每堂课都得想出“新花样”。用一位老师的话说,一堂课不“抖几个包袱”,这课就上不下来。
孩子们都很聪明,但有时候也会有懒惰思想,所以教语文的王素英老师就尽量把问题都在课堂上解决。“我们几乎所有的背诵篇目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王老师说,“这些孩子对理科的兴趣很浓,但喜欢语文的不多,所以要尽量激发他们的热情。背书的时候可以用‘激将法’。比如先说这段书很难背,可能大家不容易背下来。这样孩子们就会很不服气,纷纷表示几分钟就能背完。这时候再带着他们,借助形象记忆、肢体语言,一起背诵。”
刚进超常班的时候,刘兆楠的成绩排名并不突出,但数学成绩一直是最好的。上到第二年,增加了物理和
化学,小兆楠的成绩突飞猛进,期中考试一跃成为班级第五名。看见儿子的成绩单,爸爸妈妈又吃惊又高兴,小兆楠问妈妈,“您现在是不是像范进中举一样啊?”
期末考试的时候,刘兆楠更加势不可当,数理化全都拿了第一名,总成绩也排到了榜首。
刘兆楠的妈妈说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最大的区别就是对数学有很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有兴趣所以他才会乐于学习,主动钻研。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所在,只要发现了,给他条件,都能有好的发展。”
刘妈妈说“超常”的另一个要素是毅力。刘兆楠从小就是个有韧性的孩子,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他发烧38℃还坚持去主持班里的班会。进入八中超常班后,学校开运动会,他报名和初中的孩子一起跑1500米。虽然个头只到别人的肩膀,但他一直坚持跑完全程。他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做习题从来不贪多,但每道题都要自己做,不管用多长时间,一定要想透了才罢休。
进八中的第一年,往年的超常班毕业生回校谈经验,刘兆楠向师兄提的问题是“你刚进超常班的时候成绩好吗?”妈妈说,兆楠当时知道自己在班里入学成绩不好,他心里一直有个目标。
浓厚的兴趣加上坚定的意志再加上老师的正确教学方式,最终造就了“超常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