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催化: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在工业催化过程和机理研究,催化剂结构表征,以及催化剂设计方面的应用。
2. 材料: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在固体材料结构,电子构型,光电性质方面的应用研究。
龚学庆博士的研究小组有着非常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可以为小组成员提供优良的科学计算所需的软硬件条件,以及系统的理论化学,催化原理,计算机模拟等方面的专业训练。小组还与国内以及欧美许多著名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团队有着良好的合作交流联系。
2018年8月3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其中龚学庆研究领域的《多相催化理论模拟研究》项目在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内。
龚学庆是
华东理工大学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博导之一,2007年6月他从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回到国内,就成为了华东理工正教授,当时只有29岁。 2008年,他又成为博士生导师。谈到自己通往教授的道路时,龚学庆用了“机缘”二字。
龚教授本科毕业于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毕业后我很纠结,究竟是工作,还是做研究呢?”最终,他选择了学术道路。在老家安徽做了一年准备后,他被
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化学学院录取,获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
英国的博士教育只有3年时间,没有必修课,所以自2001年进校后,2004年他就拿到了
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当时,他在英国从事的是计算化学模拟的学习和研究。据介绍,这是一门交叉学科,在研究中,
计算机程序可以模拟很多实验过程,从而得到更完整的实验结果。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博士导师
胡培君教授是该领域的一位著名科学家,如今已作为引进人才回到国内,也在
华东理工大学执教。拿到博士学位后,龚学庆申请了
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的博士后。该校在全美高校排名中经常位列第一,他为何能申请到呢?对此,龚学庆的回答很谦逊:“普林斯顿的博士生是很难考上的,但申请博士后的要求反而简单一些,因为博士后只是为教授工作的 ‘高级打工仔’,筛选不是特别严格。 ”在普林斯顿大学,他继续利用
计算机模拟进行多相催化反应和催化剂研究。 3年的博士后生涯结束后,他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当时已在华东理工担任客座教授的
胡培君向该校推荐了自己,指出计算机模拟在
催化研究中是不可或缺的,需要引进人才。于是,在2007年6月,刚做完博士后的龚学庆就被
华东理工大学聘为教授,踏上了回国之路。谈到29岁就当上正教授的体会,龚学庆觉得这对自己的科研还是很有好处的。 “我老家在安徽,到
上海市工作的生活压力很大,而做了教授后就有比较好的待遇,这对我安心做学问是有利的。 ”而且,当上正教授后,就不必再为评职称而苦恼了。 “现在正教授的名额有限,竞争激励,年轻的大学老师都会倍感压力。 ”而对龚教授来说,他可以把全部精力花在做研究上。在这种压力小、待遇好的环境下,龚教授已与他人合作,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科学》上发表了两篇论文;此外还发表了30余篇SCI论文。他所从事的多相催化材料研究,在汽车尾气净化、石油化工、污水处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