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皮耳属
木耳科
刺皮耳属(学名:Heterochaete)是木耳科下的一个属,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这种真菌平伏、平展,贴生,革质或胶质,形成充满、蜡质、蜡质或皮革质的子实体,部分或全部覆盖有小的无生殖刺或拨子。这些无生殖刺是区分刺皮耳属与微观相似但子实体表面光滑的Exidiopsis属的特征。1952年,Bodman对刺皮耳属进行了充分的研究,接受了约29个种类,大多数来自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基于形态差异,Bodman认为该属具有异质性,这一点已经通过基于脱氧核糖核酸序列的分子研究得到了确认。因此,已经将多个之前归类为刺皮耳属的种类重新归类为Crystallodon、Eichleriella、Heteroradulum、Hirneolina、Metulochaete和Tremellochaete等属。DNA研究还表明,模式种H. andina与Exidiopsis属的种类同源,使刺皮耳属成为Exidiopsis的早期名称,但尚未进行名称更改。目前,刺皮耳属约有30种尚未重新评估的种类。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刺皮耳属
拉丁学名 Heterochaete Patouillard.
参考文献 Bull.Soc.Myc.Fr.8:12:.1892.
形态描述
担子果平伏、平展,贴生,革质或胶质,子实层被稀疏或密集、排列常不规则的刺突所穿过。刺突由无色透明或多少呈褐色的平行菌丝组成,这些菌丝紧密粘集或胶化,不易散离,最通常起源于子实体下层。基部菌丝经常从担子果表面的可育区之外伸出并密集而形成一个不育的、呈柔毛状的淡色边缘。担子果大小与形状不定,通常汇合,有时可在原来的担子果上复活再生。切面通常明显由两层组成,一层是常胶化的,可对荧光桃红(phloxine)完全着色的子实层,子实层包括着生在表面的或稍在表面之下的担子和扭曲、分枝或丝状不分枝的侧丝,通常还有胶囊体。另一层是由平行或交错而且常不分枝的菌丝组成的子实下层,其菌丝难以着色,壁内向胶化加厚,菌丝无明显的种间差异。有些种类的担子果甚薄,呈粉状,壳状地衣状或不规则的伏革菌状,紧贴着生在基物上,其子实下层不明显,可着色,茵丝常为薄壁。
担子球形、卵形至棒状,纵分裂成四细胞或二细胞。孢子常为肾形、近腊肠形至腊肠形,具小尖,萌发时产生再生孢子或萌发管。分生孢子极少见。
讨论
Patouillard于1892年将蜡壳耳属Sebacina中子实层表面具有由不育平行菌丝组成的圆柱形突起的种类分离出来,建立刺皮耳属。
刺皮耳属与蜡壳耳属关系甚为密切。刺皮耳属平伏贴生的担子果与蜡壳耳属的担子果并非有什么大的不同。在刺皮耳属中,可清晰辨别的子实下层的存在,表明它们不仅在外部形态上,而且在内部结构上有了高度的分化,而具有如此子实下层结构的种类,在蜡壳耳属中也有存在。
盘革耳属Eichleriella与刺皮耳属的一些革质种类可能容易地从Sebacina calcea这样的种类平行发展而来。稍增厚的、游离或反卷的边缘可能是更进化的特征。一般来说,要确定反卷与贴生的分界是困难的。
Heterochaete与Protodontia的亲缘关系更显而易见,前者的刺柱由直立平行的菌丝组成,且被能育的子实层覆盖着,只在尖端部分是不育的。有人偶尔在刺皮耳属标本里发现子实层覆盖了刺柱的基部。如果刺柱是长而纤细的,子实层延伸到刺柱的顶端,但不覆盖它,那么我们应该把这样的类型肯定为Protodontia属。
被归纳在刺皮耳属的种类在质地上或为革质或为胶质,不能认为这种差别有什么意义。刺皮耳属与蜡壳耳属都包括了胶质与革质的类型。如果我们把刺皮耳属胶质种类的菌体组织同黑耳属或银耳属相比,就会一目了然,即这些种类更接近胶质菌属的成员,这种现象在H.gelatincea特别明显,其子实层下面难见有刺柱的痕迹,子实下层与黑耳属相似,但H.gelatinosa的担子被发现在子实层表面,担子果是平伏的。
刺皮耳属有三个完全胶质的种类:H.gelatinosa,H.nigerrima,H.verruculosa。尽管胶质与非胶质有本质的差异,但要人为地形成属的界限尚无充分证据。Bodman(1952)报道,H.subgelatinosa,H.sanctae-martae似乎呈现了胶质与革质之间的联系,它们的子实下层与H.gelatinosa的颇为相似,但胶性较弱,且在子实下层能找到刺柱,这些种的表面为蜡质而没有干胶质真菌通常的角质外表,担子果也完全贴生,不与基质分离。当这样的种类与胶质类型或非胶质类型相比较时,要确定属的分界线就显得困难了。Bodman(1952)提出了一个极端的方法,把刺皮耳属所有的胶质类型或定为H.gelatinosa,或者归于黑耳属,然而,它们具有显著的由不育菌丝组成的刺柱,将它们归于黑耳属显然欠妥。我们认为,将现在刺皮耳属中的胶质种类分出来成立一个新属是可取的,这有待今后的研究。
按照Ainsworth系统,刺皮耳属是银耳科中的第二大属,种类之多仅次于银耳属。尽管本属具有与银耳科其它成员明显不同的特征,但种的区分极为困难。自Patouillard于1892年建立本属以后,虽有众多学者如Burt,Patouillard,Wakefield,Bresadola,Berkelely,Petch及Moller等对本属有过一些报道,但均限于外部形态的十分浅显,简单的描述,从而导致大量的名称重复。1952年,Bodman发表的专著《刺皮耳属的分类研究》,首次对本属作了较全面系统的报道,其中记载了29个种,合并了31个异名,排除了8个曾被定为刺皮耳属的种类。这以后,Kobayasi(1954), Lowy(1977),Badillo(1982,1983)先后报道了6个新种,Reid(1970)报道了1个新组合种。
刺皮耳属真菌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巳知有17个种。
所有的种均为腐生。一般没有专一的寄主植物,大多是在阔叶树上发现的,只有少数着生在针叶树、藤本甚至草本植物上。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形态描述
讨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