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加斯加语(Malagasy language),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是印度洋上马达加斯加人使用的官方语言之一。
马达加斯加语不是非洲本土的语言,而是公元初年由婆罗洲的商人带到
马达加斯加岛上的,它以梅里纳民族的语言为基础,19世纪20年代,
伊默里纳王国国王拉达马一世统一全岛后颁布了一项重要法令,用拉丁字母替代原本复杂的阿拉伯字母,创造了马达加斯加语的现代书写形式,后来马达加斯加语还吸纳了很多来自班图语言(如斯瓦希里语)、
阿拉伯语、英语和
法语等的词汇,其普及率在该地区为99.9%,使用人口约1800万人(截至2007年),该语言除马达加斯加本土外,在
科摩罗、
留尼汪岛、
马约特岛等地区也有使用。
作为一门独特的语言,马达加斯加语有21个字母,没有c、q、w、u、x,
鼻化元音,但有很多鼻化
辅音,词法上,马达加斯加语里很多词通过在词根上加前缀、后缀、中缀或者环缀组成,其名词没有
复数形式,基本语序为动词-宾语-主语,具有独特风格。
使用主体
马达加斯加人口构成多元,一般认为由18个民族或者部落组成,各民族有各自的方言、文化和习俗,但是不同的本土语言之间基本可以相互理解,均属于南岛语系下的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支。根据世界语言数据库(Ethnologue)的语言报告,
马达加斯加的语言数量为14个,均为现代语言,其中包括11种本土语言、作为
殖民遗产的
法语、曾一度成为国家第三种官方语言的英语和马达加斯加手语。马达加斯加的民族语言使用范围广、使用人数较多,麦利那方言使用者有752万人,超过法语使用人数,约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据
马达加斯加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马达加斯加3岁及以上人口中,马语普及率为99.9%。
历史渊源
起源
马达加斯加语是马达加斯加法定官方语言之一,也是麦利那族使用最广泛的语言。现代学者认为这是因为
马达加斯加在一千五百到两千年前被印尼人
殖民时,许多人是来自
加里曼丹岛的缘故。马达加斯加人是
印度尼西亚移民者和东部非洲人与
阿拉伯人混血而组成的。马拉加斯语中也有一些来自
英语、
法语、
非洲班图语言和
阿拉伯语的外来词。
发展
第一共和国时期
19世纪下半叶,
法国在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殖民行动不断深入,在法国境内普及
法语的同时推行殖民地同化政策。因此,法语的推广与
法兰西王国殖民帝国的扩张同步,是法国殖民者实施殖民政治统治、经济剥削和文化同化的工具。直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殖民政府都维持着马达加斯加语教育与欧式教育并存的模式。当时除了部分“本土小学”,法语是唯一的教学语言,因此法语的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从学习内容上看,学生对
法语情况更为熟悉,但对马达加斯加地理却不甚了解;1960年6月26日,
马达加斯加获得独立。虽然第一共和国宪法确定马达加斯加语和法语为第一共和国的官方语言,从政策层面开启了国家的双语模式,但是实质上法语在政治、经济、司法、教育等领域都扮演着主导角色。
第二共和国时期
1972年5月,因为马达加斯加的教育教育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直接导致了
学生运动,而后发展成为群众运动;1975年12月,拉齐拉卡(Didier Ratsiraka,1936—2021)当选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总统,他推行教育“马达加斯加语化”,重视民族语言保护和民族文化发展。他解释自己的“马达加斯加语化”政策是为了“使教育方法的内容与革命的迫切需求相协调”。根据1978年7月17日颁布的第78-040号关于教育整体框架的法律,
马达加斯加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制定和编“统一的马达加斯加语”,在官方马达加斯加语的基础上融入各地区方言的词汇和文化要素,以形成更具包容性,同时也更规范的民族语言。该法律将
法语定性为“外语”。
“三语”时期
这个时期,马达加斯加政府确立了教育的马达加斯加语化、“
民主化”和“去中央化”三项目标。实际操作中,小学教育以马达加斯加语为教学语言,中学教育则制定了循序渐进的替代方案,方案的最终目标是实现高等教育的马达加斯加语化。拉齐拉卡政府通过宪法规定马达加斯加语为国家唯一的官方语言。自此,马达加斯加语成为国家的教学语言,除了一些特定学校继续使用法语,所有的教程包括扫盲课都使用马达加斯加语完成。一些教师在用马达加斯加语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有时仍使用
法语。然而,“马达加斯加语化”运动最终因准备不足及经费欠缺而搁浅。
1985年,国家又开始推进法语教育,法语逐步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回归。事实上,国家领导人在
语言政策方面仍在不断进行新的尝试,英语也曾一度成为
马达加斯加官方语言之一。
现状
2002年5月6日,亲英的
马克·拉瓦卢马纳(Marc Ravalomanana)成为共和国总统。他在2007年发起全民公投,修改宪法,成功将英语确立为除了法语和马达加斯加语之外的第三种官方语言。拉瓦卢马纳纳将英语学习纳入小学的教育改革,并派遣了一批年轻人去美国学习英语。然而,“三语”政策并没有为马达加斯加带来真正的“三语”格局,当时的马达加斯加人对
法语尚掌握不好,还缺乏英语学习的条件。2010年,第四共和国成立后,新任总统
安德里·拉乔利纳(Andry Rajoelina)废除了英语官方语言的地位,国家再次回到双语格局。后来,
语言政策虽没有再出现重大变革,但是微调不断,形成了当今马达加斯加语和法语各自扮演重要角色,相辅相成的局面。
地理分布
马拉加斯语的使用除
马达加斯加本土使用外,还有
科摩罗、
留尼汪岛、
马约特岛,在
法国和
魁北克省也有讲马达加斯加语的社区,在
加拿大,在美国的
比利时和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具有使用改语言。
语言特点
字母组成
现代马达加斯加语有有21个字母,没有c、q、w、u、x。值得注意的是,马达加斯加语里没有
鼻化元音(类似汉语中的前鼻韵母an或后鼻韵母ang),但有很多鼻化辅音,如mb,mp,nd,nk,nj,nt等;所以,在lamba(意为织物、布)这个词里有两个辅音,分别是l和mb。
词法特点
词法上,马达加斯加语里很多词通过在词根上加前缀、后缀、中缀或者环缀组成;以“teny(字词、话语)”这个词根为例,加前缀mi-变成动词 “miteny(说)”;在此基础上再加中缀-amp-变成使动用法“mampiteny(让……说)”。再如词根“tia(爱)”,加环缀fi……ana变成名词“fitiavana(爱情)”。特别的是,马达加斯加语的名词没有
复数形式。此外,马达加斯加语在句法上也很有趣。比如:马达加斯加语的词序是谓语-宾语-主语;相比起主动语态,
马达加斯加人更喜欢用被动语态。
词汇特点
马达加斯加语有许多外来词语,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从
梵语、班图诸语言(特别是斯瓦希里语)、
阿拉伯语、
法语和英语引入,马达加斯加语采用拉丁字母,这是因为马达加斯加在一千五百到两千年前被印尼人
殖民时,许多人是来自婆罗洲的缘故。马达加斯加人是
印度尼西亚移民者和东部非洲人与
阿拉伯人混血而组成的。马拉加斯语中也有一些来自英语、法语、非洲班图语言和阿拉伯语的外来词。
语言保护
政策保护
与其他大多数非洲
殖民地国家不同,
马达加斯加在西方殖民者到达之前就形成了较为统一的马达加斯加语。这一特殊性使得马达加斯加的民族语言在殖民时期得以保存和发展。然而在政策层面,直到第二共和国建立前夕,拉齐拉卡才在其纲领性文件《马达加斯加社会主义革命宪章》中提出,要重新赋予民族语言重要的地位。此后的1975年、1992年和2010年三次修订宪法,重申马达加斯加语为国家的“民族语言”,其他具体法规也多次强调这一点。
政府保护
达加斯加在具体的语言规划中设立专门机构,以保障语言保护政策的实施。2010年的第2010-381号法令,关于确定文化部长及其文化部整体组织方案,再次提到了“语言和书写的国家文化政策”。政府成立了语言与书面文字局(Direction de la langue et des écrits),专门负责这项国家政策的落实,承担“语言支持职责”。类似的条文也出现在了第2012-473号法令中。根据该法令,文化部的职责是促进文化多元性,保护物质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团结,在国家和世界层面重视并发展
文化多样性,形成社会和谐、国民为了民族统一和多样性而自豪的
马达加斯加。为此,马达加斯加学术院(Académie malgache)功能进一步增强,直接接受总统领导,旨在研究所有与马达加斯加相关的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和科学问题,以实施国家文学艺术相关政策为职责。
活动鼓励
国家重点支持马达加斯加语
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的进步和发展。在书面文学方面,政府一面借助书市、文学大赛、文学奖等形式促进马达加斯加
语文学的产出和发展,另一面加强外国作品马达加斯加语译本的工作。在具有
马达加斯加特色的口传文学领域,国家加强马达加斯加语各方言之间的交流,加强马达加斯加语民间故事、诗歌、谚语等文学形式的收集和记录,保护
文化遗产。上文提到的2005年第2005-006号法令也提出要加强口头文学作品的收集并将其记录在可长期保存的媒介上,以及加强语言在科学、教育和艺术领域的使用。马达加斯加传统演讲(kabary)作为一种民族特色文化,受到政府文化政策的保护。这种传统
口头文学形式常常引用民间故事、谚语和警句,有利于民族语言的保护与保存,也有利于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2013年的第14631号法令明确了传统演讲家的“语言保护”职责,并鼓励他们借助传统演讲传承民族语言,促进传统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