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郡级行政区划,其历史变迁经历了多个朝代。该郡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燕国,秦朝时期正式设立,治所在渔阳县,位于今北京市怀柔区北房镇梨园庄村一带。渔阳郡的名称来源于其地理位置,即位于渔水(今白河)之北。隋朝时期,渔阳郡一度被废除,后在隋大业年间重新设立。唐朝时期,渔阳郡曾短暂更名为蓟州,后又恢复原名,最终在唐朝末期被废除。
王莽时更名通路郡。
东汉复称渔阳郡。三国
曹叡后郡县俱废,
晋朝统一后,将渔阳郡与原东汉广阳郡合为燕国。后魏移郡治雍奴(今
天津市武清县)。以县属焉,
北齐时治潞县(在今北京市境)。隋开皇三年(583年)废。
隋大业三年(607年)设置。今天津蓟县、北京平谷等地,唐为蓟州,改曰渔阳郡,寻复为蓟州,即今京兆蓟县治(今天津市蓟县)。《蓟州图经》州城西北有渔山,郡在山南,故曰渔阳。
渔阳郡的辖区范围在历史上有所变化,曾涵盖现今北京市、河北省和天津市的部分地区。唐朝时期,渔阳郡辖区包括12个县,但东汉时期的最后三个县被废除。唐朝时期的户籍记录显示,渔阳郡共有户数6,984户,人口数为29,670人。
渔阳郡在汉朝时期有多位太守,其中包括鲜(前199年)、彭宏(3年)、彭宠(23年至26年)、田邑(26年至29年)、郭伋(29年至32年)、陈诉(33年至34年)、田飒(34年起)、张堪(49年至56年)、范迁(光武帝末至明帝初)、廉范(73年前后)、张显(106年)、王畅(桓帝时期)、李膺(桓帝时期)、邹丹(献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