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简称:陆军装甲兵学院),是一所中国公立陆军兵种类高等教育院校,“
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和中国军工六校之一。成立于1950年,由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直属领导,学院本部位于北京市,主要面向陆军、海军、空军和武警部队,培养装甲兵军官、士官。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由蚌埠校区、士官学校和院本部三部分组成。蚌埠校区前身是1950年天津成立的坦克学校,现在位于安徽省
蚌埠市。士官学校位于
长春市,源自1951年长春的第三战车编练基地。院本部位于北京卢沟桥,起源于1953年哈尔滨的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陆军装甲兵学院于2017年7月由原装甲兵工程学院、装甲兵学院、装甲兵技术学院调整组建。
截止2023年,学院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学术学位博士点,2个学术学位硕士点、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有4个军队“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2个军队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开设15个本科教育专业。拥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万人计划”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全军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获得者1人,军队科技领军人才及培养对象5人,军队学科拔尖人才及培养对象12人,军队青年科技英才7人,全军优秀教师15人。该校是装甲兵人才培养基地、装甲兵战法训法与陆上突击装备技术创新研究基地、陆军合成部队建设咨询与服务基地、装甲兵优良传统和先进文化创新传承基地、陆军院校对外合作交流窗口。
历史沿革
组建之前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由蚌埠校区、士官学校和院本部三部分组成,蚌埠校区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坦克学校;士官学校源自1951年的第三战车编练基地;院本部起源于1953年的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
蚌埠校区
蚌埠校区前身为1950年在天津大王庄成立的坦克学校,同年移驻北京长辛店,1953年改称第一坦克学校;1978年在安徽复建,1986年更名为蚌埠坦克学院,2011年改建为装甲兵学院。
士官学校
士官学校前身为1951年在长春组建的第三战车编练基地,1956年改编为装甲兵技工学校,1959年改建为第五坦克学校,1978年恢复组建为装甲兵技术学校,1999年改建为装甲兵技术学院。
院本部
院本部前身为1953年在
哈尔滨市成立的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1961年以该系为基础在西安成立装甲兵工程学院;1969年迁址北京,与第二坦克学校合并组建坦克技术学校,1976年更名为装甲兵技术学校,1978年更名为装甲兵技术学院,1986年恢复装甲兵工程学院名称。1999年5月,学院由总参谋部转隶总装备部。2015年12月17日,学院整体转隶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
调整组建
2017年7月,中央军事委员会命令,学院由原装甲兵工程学院、装甲兵学院、装甲兵技术学院调整组建,副军级,院本部设在北京,下设蚌埠校区、士官学校。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6月,学院拥有以工学和军事学为主体、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形成了覆盖装甲兵作战指挥、侦察情报、兵种战术等全环节,陆军主战装备机械、控制、信息、武器等全技术,装备论证、研制、试验、使用、维修到再制造等全寿命的学科专业布局。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术学位授予权,2个军事领域和4个工程类别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有4个军队“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2个军队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开设15个本科教育专业。
师资情况
截至2023年10月,学院拥有
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和“求是奖”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军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等25人,18人被评为全国、全军优秀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119人,85%以上的教研人员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1人,“求是奖”获得者5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万人计划”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全军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获得者1人,军队科技领军人才及培养对象5人,军队学科拔尖人才及培养对象12人,军队青年科技英才7人,全军优秀教师15人,全军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1人、优秀青年基金2人、军委科技委卓青青年基金1人。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学院建有以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全军重点实验室和陆军数字化部队模拟训练中心为代表的各类实验室、专业教室282个,建有覆盖军事共同、兵种专业、综合演练等各类训练场地(馆)64个,各型装甲装备1000余台。有现代化教学训练场馆10余个,建有以万兆以太网为技术支撑的园区网。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0月,学院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学术学位博士点、2个学术学位硕士点、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有17个本科教育专业、3个首次任职教育专业、1个初级指挥教育专业、4个军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4个学科专业领域(陆军装甲兵作战、陆上无人作战、装备保障、陆军装甲兵训练)列为军队“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
对外交流
学院是全军首批对外开放单位之一,先后接待了70多个国家300余批军事代表团,为4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留学生,并派出500余人赴40个国家和地区担任技术专家或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同时,通过专家互访、合作研究、
联合培养等方式,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
波兰、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学术研究
学术期刊
《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自1987年4月创刊,1994年起成为季刊,1998年获得全国统一刊号(11-3984/E),2002年12月开始国内外
公开发行。2005年2月,《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被批准为全军军事学重点建设学术期刊,在重点建设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同等对待。《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是以反映装甲兵装备工程技术、军事理论等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装甲车辆工程、兵器系统及运用工程、装备
表面工程与材料、车辆电子控制工程、信息工程、坦克武器工程、指挥自动化工程、军事指挥与战场勤务、装备综合保障、车辆仿真工程研究,以及与此相关的基础研究、开发应用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开设的栏目有:装备保障与管理、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车辆工程、电子工程与火力控制工程、装备再制造工程、基础理论与应用等栏目。期刊按国际标准编排,并印有英文版权页、目次和摘要等。 《学报》曾先后获得总参第一届优秀期刊奖、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评比三等奖、北京市高校系统自然科学学报评比一等奖。先后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英国“科学文摘(INSPEC)”等国内外知名期刊源与数据库收录。
学术资源
学院拥有50TB数字图书文献资源,建有电子阅览室,与国家图书馆、总装备部科技情报所、
清华大学图书馆等大型图书馆、资料中心建立了联机检索系统。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6月,学院建有以1个军事科研重点实验室、1个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3个全军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各类实验中心(室)253个,建有覆盖军事共同、兵种专业、综合演练各类训练场地(馆)141个。
科研成就
2017年调整组建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军队级教学成果奖113项,获国家(军队)级教学能力比武竞赛奖12项、陆军级教学能力比武竞赛奖9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军队(省部)级科技奖励36项,获专利授权217项。
校园文化
校徽
校训
信念、求实、献身
教学理念
“为党铸魂、向战砺剑”的育人理念,“教战耦合,理实结合”
校区情况
校区介绍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是军事高等教育院校,主要面向陆军、海军、空军和武警部队,培养装甲兵军官、士官,是全军装甲兵人才培养基地、装甲兵战法训法与陆上突击装备技术创新研究基地、陆军合成部队建设咨询与服务基地、装甲兵优良传统和先进文化创新传承基地、陆军院校对外合作交流窗口。院本部是装甲兵生长军官培养主阵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蚌埠校区是装甲兵指挥军官任职培训基地,士官学校是装甲兵士官培训基地。
重大活动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是最军早开展本科学历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院校之一,先后承担“指技合训”“合训分流”、毕业学员联合考核等试点任务,参加北京奥运安保、首都国庆防爆安检,承担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解放军合唱团任务、军民融合高层论坛暨高科技成果展、驻华武官团来院参访、“中外记者进军营”等活动。
现任领导
参考资料:
所获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