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日报》是中共苏州市委主办的综合日报。其立足苏州,面向全省、发行全国,先后在苏州地区广泛建立记者站。
1947年7月1日,《苏州日报》的前身《新苏州报》创刊。1955年1月1日,《新苏州报》改为周六刊。1961年2月19日,《新苏州报》改名《苏州工农报》。“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6年12月28日,报社被查封。1967年1月21日,《苏州工农报》复刊至当年7月停刊。1968年3月,《苏州工农报》重新复刊,并于1971年9月1日再次停刊。1979年4月27日复刊,定名《苏州报》出版。1982年1月,《苏州报》改为周四刊,增出一期《星期版》。1987年1月1日,《苏州报》更名为《苏州日报》。1992年,《苏州日报》开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栏。1996年1月1日起,《苏州日报》天天出彩报。1999年1月1日,《苏州日报》周末特刊改版为太湖周末。2003年1月1日,《苏州日报》由每日12版扩至每日16版。《苏州日报》太湖周末改版为丽人周刊,新设百姓百事日刊(周一至周六出刊),新添英语周刊。2009年7月1日,《苏州日报》60周年庆推出168个版面。2019年7月1日,《苏州日报》举办创刊70周年座谈会隆。
截至2005年,《苏州日报》作品获全国级奖153项、省级奖304项。2005年,报纸发行量为96126份。截至2019年7月1日,《苏州日报》有近900位在岗员工和200多位离退休老同志。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苏州自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年创刊《独立报》,到辛亥革命前,相继有《苏州白话报》《吴郡白话报》《蒙学报》《新新报》《江苏旬报》等问世。辛亥革命后,各党派重视用舆论工具为国会竞选服务,报纸续有发展。民营的有《吴声》、《大汉报》、《苏报》、《日新报》等;党派的有国民党的《江苏新闻》、《民信报》,共和党的《江苏公报》,进步党的《大声报》,统一党的《民苏报》等。民国2年(1913年),议会被袁世凯解散,党派各报在一二年内都陆续停刊。
创刊
1949年4月27日,古城苏州宣告解放的当天,“苏州报社”小分队也随解放军进入苏州城,并开始党报的出版筹备工作。同年7月1日,《新苏州报》创刊,为《苏州日报的前身》,是中共苏州市委机关报,初为对开4版,日刊,竖排。1950年6月1日,《新苏州报》缩为4开4版,仍为日刊。1955年1月1日,《新苏州报》改为周六刊,星期一无报。1956年元旦,《新苏州报》改竖排为横排。同年7月1日,市委决定:《新苏州报》“是以工人群众、劳动人民为主要对象的通俗化城市报纸。”读者对象是广大工人群众及其家属。1958年10月1日,《新苏州报》增为4开6版,其后又增出附刊《农民生活》约90期。1960年7月1日,《新苏州报》复为4开4版。刊期、版面虽有变更,但4开4版的版面分工,基本上是一版要闻;二版地方新闻,三版副刊、专刊,四版电讯。4开6版的版面分工:一版要闻:二、三版经济新闻,四、五版政法文教,六版副刊。
首次更名
1961年2月19日,《新苏州报》改名《苏州工农报》,改4开4版为8开2版,周六刊,星期一无报。强调带有杂志性。1962年9月1日,《苏州工农报》改出4开4版,周四刊,星期日为8开2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6年12月28日,东方红中学红旗战斗组等组织来查封报社。1967年1月10日,报社造反派夺权后改出《红色电讯》,8开2版,周六刊,不发地方新闻。当月21日,《苏州工农报》复刊至当年7月,再次停刊。1968年3月,《苏州工农报》复刊,并于1971年9月1日再次停刊。
复刊
1979年4月27日复刊,定名《苏州报》出版,4开4版,周三刊,社址在民治路24号。1982年1月,《苏州报》改为周四刊,增出一期《星期版》。1983年7月1日,为适应市管县新体制,改出周六刊,宣传报道延伸到县、乡。1985年8月,市委确定《苏州报》宣传指导思想是坚持党性,当好喉舌,地方特色,生动活泼,既有指导性,又有可读性。
更名《苏州日报》
1987年1月1日,《苏州报》更名为《苏州日报》,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信息量,扩大报道面。1988年,《苏州日报》对中央及市委、市政府有关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决策和先进典型及时报道,全年刊有关报道1200篇。1992年起,《苏州日报》开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栏,介绍苏州村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就与经验。次年,《苏州日报》由4开4版小报改为对开4版大报,分别为要版、综合新闻版、国际新闻版、沧浪副刊和专刊,并于同年6月13日起,每周出一期彩色报。1994年1月1日起,《苏州日报》每周六出8版,增出一张彩色周末版。同年1月15日,星期版改为周末版,对开4版,星期六出版。随后的同年10月起,《苏州日报》围绕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解放思想,开拓前进,在本世纪末把苏州建成基本现代化地区”的目标,进行重点报道,并开设《建设新苏州,迈向现代化》等专栏。次年,日常版面每日对开4版分别为要闻版、综合新闻和社会新闻版、国际新闻版,专刊专页版。1996年1月1日起,《苏州日报》天天出彩报。1997年1月,1998年1月1日,《苏州日报》新创办对开4版大市场(周刊)、文化广场(双周刊)、青年导刊(双周刊)和2个版的科教周刊。《苏州日报》周末版改为周末特刊。1999年1月1日,《苏州日报》周末特刊改版为太湖周末,每期由原来的对开4版,扩展为对开8版。当月,《苏州日报》于7日出版经济生活广告专刊(周刊)每期对开4版,周四刊出,由广告部主办,并于21日)创刊园林(半月刊)。同年4月7日,苏州警方的专刊在《苏州日报》出版,每周三刊出。随后的10月1日,《苏州日报》6个版面改为各类新闻版面。
再上新台阶
2001年7月1日,《苏州日报》版序编码由原来的阿拉伯数字,改为英文字母结合阿拉伯数字,逐步完成每日8版到每日12版的扩展(星期六8版,星期日4版)。2003年1月1日,《苏州日报》由每日12版扩至每日16版,每天增加A5至A8四个新闻版(六仍为8版,周日仍为4版)。当月3日起,《苏州日报》太湖周末由原来的对开4版,改为4开8版。随后的4日,《苏州日报》创办老苏州专版,向读者展现古老苏州的传统风俗民情。同年3月,《苏州日报》先后开设“专访县(市)区一把手"“两个率先在苏州”等专栏,至年底刊出报道30多篇。次年1月1日,《苏州日报》新闻版名称分别改为纪事、现场、人物等;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体育新闻专版,改为神州,环球、体坛等;言论版面为声音,关系民生和读老来信版面为民声,娱乐新闻版面为妈界,热点新闻专题报道版面为关注。当月3日,《苏州日报》增出新苏州人专页,每周六刊出。当月4日,《苏州日报》星期日报纸从原来4版扩至8版。同年6月28日,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苏州日报》当天出版100个图文并茂的彩版,并于6月29日至7月8日的会议期间,每天开设1至3个“世遗会特别报道"专页,全方位报道会议有关活动。同年8月,《苏州日报》推出《伟大理论的成功实践·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特别报道》专栏。同年11月1日,科技之光周刊改版为“周刊”,介绍IT,网络,数码通讯等产业、产品的信息和常识,对开4版,周一刊出。2005年1月1日,《苏州日报》太湖周末改版为丽人周刊,新设百姓百事日刊(周一至周六出刊),新添英语周刊。当月6日,《苏州日报》新增楼周刊,对开4版,介绍房地产市场信息和动态。紧接着,7日,《苏州日报》新开今园区双周刊,对开4版,报道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成就和企业发展情况等。当月14日,《苏州日报》新设车双周刊,对开4版。是年,《苏州日报》围绕保持其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论坛第二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神舟六号航天飞船升空、航天员费俊龙回家乡等内容作重要报道。2009年7月1日,《苏州日报》60周年庆推出168个版面。2009年7月1日,《苏州日报》创刊60周年当天,其隆重推出168个版面,外加赠送一份60年前《新苏州报》的创刊号。2019年7月1日,苏州日报报业集团举行纪念《苏州日报》创刊70周年座谈会。
报刊简介
办报方针
坚持以政治家的立场办报,在加强舆论引领中展现党媒担当;以改革家的视野创新,在推动媒体融合中彰显党媒使命;以实干家的作风工作,在增强“四力”教育实践中体现党媒责任。
版面
截至2005年,《苏州日报》新闻版名称分别改为纪事、现场、人物等;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体育新闻专版,改为神州,环球、体坛等;言论版面为声音,关系民生和读老来信版面为民声,娱乐新闻版面为妈界,热点新闻专题报道版面为关注等。
专刊
截至2005年,《苏州日报》有大市场(周刊)、文化广场(双周刊)、青年导刊(双周刊)、科教周刊、经济生活广告专刊(周刊)、园林(半月刊)、科技之光(周刊)、丽人(周刊)、百姓百事(日刊)(周一至周六出刊),英语(周刊)、楼周刊、园区双周刊、车双周刊等栏目。
报社领导
苏州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苏州新闻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勇。
采编人员
截至2005年年末,《苏州日报》编辑部共有采编人员89人,其中研究生学历7人,高级职称9人。
报社地址
《苏州日报》的地址位于
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八达街118号苏州新闻大厦。
发行量
2005年,《苏州日报》发行量为96126份。2011年 ,《苏州日报》发行量达20万份。
报刊文化
报头
荣誉
截至2005年,《苏州日报》作品获全国级奖153项、省级奖304项。其中,2001年~2005年连续获得7个(件)中国新闻奖,其中《黑发苏州》获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复评暨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金奖;《昆山31万农民刷卡看病》的消息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其他媒体形式
全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必须加快媒体深度融合的步伐。从2017年下半年起,苏报集团以推进媒体融合三年行动计划为战略举措,进行了较为彻底的采编组织架构重组,进行了采编系统生产流程再造。同时,在第三方专业公司参与下,实现了员工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绩效管理的转型。两年的融媒改革,使苏报集团初步形成了报、网、端、微、书、刊等生产载体齐备、传播渠道多样的新型主流媒体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