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靴(zang xue)是
藏族、
蒙古族人民在牧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考古研究表明,早在
新石器时代晚期,
青海省都兰县附近就已经出现了由牛皮制成的革履靴鞋。这些早期的靴鞋采用厚实的牛皮作为底部,较薄的牛皮作为表面,使用牛羊皮条缝合,鞋口前部还带有毛茸茸的牛羊皮装饰。随着时间的推移,藏靴逐渐发展成更加精美、实用的设计,能够满足牧民在特殊自然环境下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藏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在青海都兰县一带发现了最早的革履靴鞋。这些原始的靴鞋是由牛皮制成,具有简单的构造和朴素的外观。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藏靴变得更加精致、美观、合理和实用,成为牧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楚郎是一种在当地牧民中广泛使用的藏靴类型,其制作过程相对简单。通常选择两块较厚的牛皮,通过楦头将其压制成船形。有时还会填充沙子或羊毛来帮助成型。成型后,周围的翻边会被加工并缝合到羊毛靴筒上,这样就完成了一双楚郎。这种靴子虽然外表朴实,但由于原材料易得、价格低廉,穿着轻便,且易于更换磨损的靴底,因此非常受欢迎。
果子巷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靴底通常由三层至七层自鞣牛皮组成。靴底以上的部分,尤其是
踝关节以下的位置,常选用黑油牛皮进行装饰。靴头和靴脸部分通常使用上等
黑油牛皮或坚韧耐用的驴股子皮,通过三道夹缝固定,并用彩缎进行装饰。果子巷以其精细的做工和华丽的外观而著称,制作过程可能涉及数十道工序。
牛鼻子藏靴不分左右脚,靴筒高及膝盖,既能起到保护作用,又能防止潮湿和昆虫侵扰。靴筒背面有一个约20厘米长的开口,便于穿脱,天气炎热时还可以将靴筒放下。
玉树市地区的藏靴分为单靴和棉靴两种,单靴内部通常添加一层布里,而棉靴则使用羊毛毡衬里,提供温暖舒适的穿着体验。当地的牧民用自己制作的牛鼻子藏靴,也有一些专业的靴匠,他们会选择优质的材料,精心制作,并加入各种装饰。
青海藏靴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而闻名。它们外形美观,款式多样,能够有效隔绝湿气,保持温暖,并且耐水耐磨,长时间穿着也不易变形。这得益于严格的选材和精细的加工工艺。制作过程中,生牛皮需要经过熟皮、染色处理,变得柔软、不易开裂、没有皱纹,颜色透明亮丽。然后按照设计剪裁,用定型木模头缝制,靴底使用5-7层牛皮,用麻线缝制,确保针码均匀、前后对齐,每只靴底的针码不少于57-58针。
藏靴的特点在于根据不同地区的条件,形成了多种规格和品种。材质方面,有全牛皮、条绒腰、花措稳腰截靴的区别;形状上有长腰、短腰之分;用途上则有单、棉之别。此外,还有专为骑马设计的长筒靴,定居者穿的毡靴,以及喇嘛穿的中筒红布腰靴等。玉树地区的“山巴”长筒藏靴尤为引人注目,其装饰丰富,黑色靴面上有金线,两侧有对称的红色或紫色条纹,长筒上未使用彩色疆精条装饰,靴头向上翘起,兼具实用性与美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满足
藏族、
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需求,
青海省各地陆续建立了许多藏靴生产企业。除了供应省内市场外,藏靴还大量销往
四川省、
西藏自治区等地的
藏区,受到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其中,
湟中区鲁沙尔镇生产的藏靴因其传统的制作工艺和严格的质量标准而在全省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