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国度》是印度裔
英国作家
维迪亚达·奈保尔第一部有关后殖民时代非洲混乱状况的虚构性作品。文本讲述两个白人——鲍比(原殖民政府的公务员)和琳达(一位殖民官员的妻子)从当时正处于部族战争中的某非洲内陆国家的首都开车返回南方公署安全区的途中所目睹的黑非洲社会状况和所经历的险情。这里的“自由国度”其实指的是殖民者撤退之后或行将撤退之时黑非洲大陆国家的部族屠杀、经济的瘫痪、社会的混乱无序和土著人自由的失重等情况。故事同时传达出了当时仍然滞留的欧美白人内心深深的不安全感。《自由国度》获得1971年英国文学
布克奖。
内容剧情
中篇小说《自由国度》描写的是前统治者来到前殖民地寻找自由时无法逃避的困境。小说主人公鲍比试图通过到曾经的领地旅行来享受自由,却无奈身陷囹。
第一个故事讲述了一名来自
孟买的
印度仆人,由于在家乡没有真正的选择,他陪同他的主人前往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进行外交任务。这两个印度人最初必须应对印度货币在美国的不良汇率。仆人住在一个几乎是一个壁橱的地方,无意中花掉了几周的工资只是买了一份小吃。然后他遇到了一位餐馆老板,后者提供给他一份明显丰厚的薪水,于是他逃跑并在餐馆工作。然而,一旦他的事务相对有序,他开始害怕他的主人会找到他并命令他回去。他还得知自己是非法工作,有可能被驱逐出境。解决这种情况的唯一办法就是娶一个曾经引诱过他的女人,但他因羞愧而一直避开她。
第二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在
加勒比地区农村的南亚家庭,其中一个富有的表兄成功羞辱了另一个叙述者。富裕家庭有一个儿子去了
加拿大,注定会有好的前途,而其他表兄则什么都指望不上。第二个家庭的弟弟随后前往
英国学习工程,而他的哥哥尽一切努力支持他。最终,哥哥跟随他去了英国,目的是进一步帮助他。他为了支持弟弟的学业而在辱人的工作中长时间工作,但最终赚了足够的钱在一家餐馆开了自己的生意。后来他发现,尽管表面上看起来他的弟弟在学习,但实际上他根本没有在学习;与此同时,他的餐馆经常被流氓光顾。在愤怒中,叙述者最终杀死了其中一个流氓,结果发现他是他弟弟的朋友。故事以他参加弟弟的婚礼结束,有一个照顾者陪伴。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最近获得独立的非洲大湖国家。国王虽然受到殖民者的青睐,但却软弱并在逃亡中,而总统则准备掌握绝对权力。城市中的暴力事件变得更加频繁,而乡村地区也出现了进一步的暴力迹象。有传言称该国的
亚洲社区将被"驱逐出境"。鲍比是一名在首都参加会议的官员。他现在正前往他居住的政府大院,他给琳达,另一位同事的妻子,提供了搭车。我们很早就得知
鲍比·布朗是同性恋。当他试图在酒店酒吧里搭讪一个年轻的祖鲁人时,他遭到了拒绝。很快他发现琳达有自己的计划,因此他们开始了旅程。两人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很复杂;似乎鲍比有意激怒一开始平静的琳达。他以前的精神疾病史被探讨了出来。事情从糟糕到更糟,当他们在一家由一个拒绝适应独立新条件的老
上校经营的酒店吃饭时。在那里,他们吃晚餐,目睹了上校和彼得,他的仆人之间的一幕,上校指控彼得计划谋杀他。与此同时,鲍比发现琳达计划在路上与一个朋友发生婚外情;他变得愤怒和敌对。两人到达目的地,但在到达之前参观了最近被谋杀的国王的遗址;遇到了一个计划搬到
埃及的哲学
印度教;并观察到了一波种族灭绝性暴力的开始。鲍比在一个检查站被军队殴打。这个故事遵循了公路小说的传统,让读者与鲍比和琳达一起越来越意识到情况变得多么严重。
创作背景
15世纪开始,随着
欧洲主导的
地理大发现及随之而来的黑奴贸易的开展,西方
殖民主义者为使他们在非洲大陆的统治合理化而炮制过种种殖民主义和
种族主义的谬论,宣称非洲是一块没有历史可言的蒙昧大陆,说非洲黑人是一个最为劣等的种族,说他们没有也不配拥有自己的独立政府和民族文化等。
黑非洲,或者称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几乎完全封闭在两个大洋和两块沙漠之间:北面是广袤的撒哈拉沙漠,南面有
卡拉哈里沙漠,西面是
大西洋,东面则有
印度洋。这一切构成了严重障碍。
维迪亚达·奈保尔笔下的非洲指黑非洲的心脏地带:
刚果、
乌干达、卢旺达、
安哥拉及临近地区。黑色大陆在殖民者到来之前保持着古老的刀耕火种初民生活;殖民者到来之后,进行了疯狂地掠夺与精神摧残。
主要人物
鲍比由于在
英国遭受了一些惨痛的经历,他来到非洲寻找自由,希望与非洲居民建立一种合作关系。他穿着非洲当地的服装,和在路上碰到的非洲人微笑挥手,让非洲人搭便车,并试图融入到黑人群体中去。
鲍比原殖民政府的公务员。鲍比
上校是一个顽固的
欧洲种族主义者和旧式殖民主义者,他大老远地从欧洲跑到非洲,目的是享受,是淘金和体味一下那由长得像成年人一般的非洲男孩在性上给他带来的刺激。
鲍比代表着西方
自由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主张欧洲在处理与非洲和其它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时持帮助和合作主义的立场。鲍比与非洲人之间没有进行过深入的交流。
琳达
琳达是一位殖民官员的妻子。琳达以一个放荡女人的面目呈现出来。她坚持一种欧洲人/殖民者与非洲人/殖民地人之间的隔离主义立场。琳达的言行尖刻,算得上一个不折不扣的殖民主义者。至于说琳达,她除了一门心思想在非洲淘到点什么外,她最感兴趣的是性的体验。她是一个性扩张主义者。她是白人殖民者马丁的妻子和南方公署大院里有名的新闻人物。她与
上校的关系暧昧,同时与一个叫卡特的美国人的关系也不明朗,甚至与彼得也有染。
上校
上校是一个典型的殖民主义者,对非洲人民颐指气使、肆意嘲弄,动不动就对当地人说“你是个愚蠢的人,做着愚蠢的事”之类的语言。
殖民主义的思想在他的意识里并没有随着殖民的结束而淡去。
作品特色
主题思想
《自由国度》的主题思想:在孤独与丧失尊严中寻找“自由”。
《自由国度》有两重含义:自由既是现代人不安定、无家可归和与自己熟悉的环境日渐疏离的一种心理状态,也是政治独立后的非洲国家无序、混乱的社会状态。
退休
上校的言行是以“欧洲优越论”为核心内容的
种族主义理论,这个顽固的殖民主义者认为:没有白人的管束,即使那些已经得到教化的少部分非洲人也是无法继续保持一种“开化的”文明人的身份的;当非洲人做错事情时,就应该理所当然地对他们加以处罚。他的一句饱含嘲讽性的评价“这就是非洲”概括了他认为黑非洲大陆和非洲黑人一直以来都只是一片只配被外来高等种族驯化的野蛮之地和蒙昧之邦的偏见。
“殖民者每次说受殖者是一个孱弱的民族,言下之意,就是弱者需要保护。保护的概念也由此产生。不让受殖者参与管理,重要事务由殖民者来拍板,完全是为受殖者着想。为了避免人心惶惶,他们每次说到受殖者刁蛮、顽劣、偷盗成性,甚至有些暴虐时,总是要让大家明白,他不得不实施警察统治与峻法苛典。”
维迪亚达·奈保尔显然是把
上校作为一个顽固的
欧洲种族主义者和旧式殖民主义者的面目呈现在读者面前。
对于绝大多数的非洲人来说,独立并未带来根本性的变革。所谓的独立是应该要打问号的。殖民体系虽然已经土崩瓦解了,宗主国在非洲遗留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文化等后遗症却使得这些国家依然深陷动荡和战乱的泥潭,依然只能充当宗主国的玩偶。鲍比在旅行途中遭遇暴行以及非洲不同部落之间的冲突说明所谓的自由的政治秩序已经消失不见,代之而起的是更大程度的放任无序。
对于小说的两位白人主人公来说,非洲这个自由的国度意味着经济自由和性自由。独立之初的前殖民地国家百废待兴,对于鲍比和琳达的丈夫来说,发财和飞黄腾达的机会显然要比
英国多。同性恋者鲍比,在英国时就曾因为同性恋行为被拘捕过。而在这里,他可以利用一些小恩小惠和权势毫无顾忌地玩弄非洲男孩。而琳达作为殖民者马丁的妻子,不仅与
上校关系暧昧,而且与一个叫卡特的美国人的关系也说不清道不明,甚至与上校的土著领班也有染。
在
维迪亚达·奈保尔的笔下,自由既是现代人不安定、无家可归、迷失方向和与自己熟悉的
世界环境日渐疏离的一种心理状态,也是政治独立后的非洲国家无序、混乱的社会状态。
艺术风格
在《自由国度》这个故事中,国王与总统只是对立的两派,善恶在此根本无法分辨,一切都已变得面目全非了,在白人的支持下,总统派出军队四处搜捕国王,并对国王的部落进行种族灭绝性的大屠杀,内战给当地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生灵涂炭,村庄被烧毁,生存变成了灾难,连白人鲍比也不能幸免。童话色彩与
现实主义交织在一起的冷酷笔法,使读者深刻感受到,非洲古老的神话和古老的价值都荡然无存了,到处都只是憎恨、怀疑、挫折、暴力、奴役。西方人看似处于局外,实则是幕后的黑手,殖民入侵破坏了有着古老传统的部落忠诚和传统信仰,殖民入侵打破了一个旧的世界,创造出来的却是某种连西方人也觉得不可理喻的世界。
在文学创作中,
维迪亚达·奈保尔总与大规模的社会冲突或暴力保持着相当的距离,不去直接描写,而将笔触更多深入的则是个体生命的生存环境和心理状态,因为这是造成当下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根本原因。
象征手法
文学艺术中的象征,就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近、相似或者相关的思想、情感、概念。象征手法广泛运用在作品中,简单的语言因之而被赋予了神奇的暗示意义,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同时给人以启示,激发读者的无限想象。
作品中,两名英国人亲眼见证了部族之间的暴乱、
政变与杀戮。作者巧妙地运用寓意开始了他的象征手法开始了小说的叙述:“在这个非洲国家,有一个总统,还有一个国王,”以这种形式开头,象征着故事的普遍性,暗指这种情况适用于许多新独立的
第三世界国家。斗争给国家带来的混乱实际上象征着殖民体系解体后仍受西方世界控制着经济政治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混乱与无序。
故事中的人物鲍比、琳达和将军分别代表着白人
自由主义、隔离主义和
殖民主义。鲍比希望与非洲居民建立合作友善的关系。但当加油站的非洲童工不小心将他的汽车划伤时,他的白人种族优越感又暴露无遗,此时汽车作为西方文明的产物,是身份的象征。
他到非洲的目的是寻找性的满足,实际上象征着表面追求平等的白人自由主义者内心仍有着殖民者的主人意识。而琳达则赤裸裸地体现着她的种族优越感,墨镜和除臭剂都是其奉行种族隔离主义的象征。
大校进入了葬年,身体状况不佳,个人败落的状况以及肮脏的旅馆现状都象征着
英国殖民统治的崩溃。殖民结束后的非洲没有找到合适的出路,所有非洲的城市都如书中描写:“弥漫着殖民的气息,在那里的每一个人都无家可归。”这里的“自由国度”其实指的是殖民者撤退之后非洲大陆国家的政局动荡,部族屠杀和社会的混乱无序。
词语象征
维迪亚达·奈保尔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和事件不单单具有其本身的特性,而是具有了一定的符号意义。作者借助这些外在事物,暗示一种广泛的、较为普遍的意义。如此一来,这些外在事物便具有了一定功能含义。叙事学把这种功能意义定义为“象征”。象征,是指借助形象含蓄地表达感情。
灌木丛:小说中反复出现的灌木丛具有极其明显的象征意味,它是“野蛮”“蛮荒”的代名词。在奈保尔的眼中,非洲正是一片部族相互残杀、政治独裁专制、人们思想愚昧落后和原始野蛮的丛林。不仅如此,丛林还将盗窃、杀戮、压迫、腐败、
种族主义等等种种罪恶掩盖起来。
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简称视角或视点,即叙述的角度,它指的是作品中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作为一种叙事框架,小说的艺术模式有其自己的结构,且这个结构又是通过一定的建构告诉读者,同一个故事往往会因为不同的讲述方式而变得面目全非,而在诸多的制约因素中,叙事视角的确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个小说写作技巧中,视点(叙述者与他所讲的故事之间的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篇小说《自由国度》在讲述两个
英国白人鲍比和琳达在参加完在首都举行的“社区发展研讨会”后一路驱车前往南方公署的所见所闻时为主采用了零视角,做到“叙述声音与叙述眼光统一于叙述者。具有一定权威性和客观性”。不仅如此,还将其与第三人称外视角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快要抵达南方公署的泥泞道上,鲍比和琳达遇到一群被打败的原国王的士兵沦落为囚犯时,小说描述道:“接着他们看见了囚犯。他们坐在地上,有些人面露沮丧,大部分人则光着身子。他们是国王这一部落的黑人,苗条而且骨架小巧,肤色极黑。他们穿衣遮体,修建道路。但是他们作为自由人曾经拥有的这种尊严已经被剥夺了。所有人身上都带着血迹和被殴打后的红褐色。有一两个人看上去奄奄一息。”在文本中,首先用第三人称鲍比和琳达的视角展现当时所看到的情形,然后用零视角的方式叙述了这些囚犯遭遇,这样通过视角转换的叙事策略使叙述者在一个新的层次上获得了相当大的自由,更为广阔的叙述视野,从而更加灵活自如地表现了后殖民时代非洲的真实状况。
在小说中这种多视角选择充分地体现了叙事视角功用:“叙事视点不是作为一种传送情节给读者的附属物后加上去的,相反,绝大多数现代叙事作品中,正是叙事视点创造了兴趣﹑冲突﹑悬念﹑乃至情节本身。”
作品评论
小说毫不留情地揭露非洲国家的落后愚昧,以及旧殖民统治遗留下来的恶果。
——和讯网
《自由国度》并不自由是该作品真正的要旨所在,而“自由国度”在小说中则象征着任何由人构成的社会和人文空间,由于在这个空间中充满各种异质文化力量的交锋和不同愈识形态的侵染,给小说中的主人公造成了心灵的孤寂和封闭。
“自由国度”也可以理解为一切都没有了章法的国度,这不仅是一种外在的混乱,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错乱。人人都在“自由”中变得麻木了,同时也更加冷酷、残忍了,这种社会的灾难导致人们在心理上处于盲目的状态,因此,这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个人情感、心理、精神的丧失。
作者简介
维迪亚达·奈保尔(1932-),
英国著名作家。1932年出生于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岛上的一个
印度家庭,1950年进入
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迁居
伦敦。奈保尔著有《
米格尔大街》《斯通先生与骑士伙伴》《自由国度》《
游击队员》《
河湾》等。2001年,荣获
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