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民》是由
张之亮执导,张之亮、吴沧洲、黄仁逵和钱耀恒担任编剧,乔宏、黄家驹和廖启智等主演的一部电影。影片于1992年9月16日在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首映,9月16日在中国香港正式上映。
《笼民》是根据发生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一桩真实事件改编拍摄的。影片讲述了寸土寸金的香港一些底层民众无房可住,只得栖聚于危楼屋舍之中的床位。即便此立锥之地,也往往无以藏身,那些被地产商收买的议员,勾结政府机构,将笼民骗出笼屋,又借警察和消防之手强拆,令“笼民”终成历史的故事。该片在电影分级制度下为香港三级片。
截至2023年12月4日,《笼民》获得了香港本土票房1,767,657美元。该作品1993年获得了
第1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配角和第1届
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等5个奖项,以及包括第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提名在内的5个
提名奖。
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这个人口密集的城市,许多穷苦市民的住房条件十分困难。这些穷苦市民聚集在旧楼里,每个人只能占据一张床位,用铁丝网围起来,一张床位就像一座笼子。这种房子被称作“笼屋”,居住在这里的人被称为“笼民”。
在号称“华厦男子公寓”的一幢旧楼里就有着许多这样破烂不堪的“笼屋”。这里住着各种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人,包括卖假药的骗子、修补
砂锅的小贩、画符捉妖的道士、技术高超的窃贼,以及孤苦伶仃的老人家等等。尽管他们的职业、性格各不相同,身世、爱好也互有差异,但他们都能在笼屋里和谐共处。虽然他们的生活条件很差,日子很苦,但他们都非常讲义气。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百十口人,犹如一家。
在笼屋中,友祥因吸毒不幸离世,他的朋友们和屋中的老人们开始忙碌地为他操办后事。屋主“肥爷”祖先生(
乔宏 饰),是房东的代理人,带着他的傻儿子(廖启智 饰),过着与笼屋居民们一样贫困的生活。他打开了友祥的笼锁,让人将他的尸首抬走,驼背的唐三(泰迪罗宾 饰)负责整理友祥的遗物,而补锅匠阿四则负责处理各种杂事。老山东(
李名炀 饰),尽管已经年迈,也拿出了罐头和香肠等食物,准备为友祥做“头七”,以此来好好地纪念他。毛仔(黄家驹 饰)是一个刚刚刑满释放的小偷,搬进了笼屋睡在了友祥曾经的床位上。他有些恐惧,但道士老巴(
刘洵 饰)教他头朝东入睡,保证这样就不会出事,并劝告他要成为一个安分守己的笼屋居民。
一天房东突然派律师宣布,他要收回笼屋,另作他用,并限令笼民们在最短期限内搬走。这一消息激起了公愤,肥爷带头仗义执言,鼓励笼民们不要被诱人的搬迁费所迷惑,坚决不搬。大家义愤填,把律师轰了出去。房东见硬的不行,便使用软的一手。他收买了徐议员(陈国新 饰),让他以了解民情为名打入笼屋,拉拢分化笼民。徐议员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宣布自己要深入笼屋当3天笼民,以体察民情。在记者的簇拥下,徐议员来到笼屋,他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演说,大谈慈善福利和人权等问题,听众无不为之感动。3天后,徐议员告别笼民们,承诺将情况如实向市政当局反映,让大家静候佳音。然而笼民们等来的仍是房东的律师,这次他理直气壮,因为他手头有一份许多笼民表示愿意搬迁的签名单。原来徐议员在笼屋时,悄悄以厚利收买了毛仔,怂他骗取了一批笼民的签名,以此来达到驱赶笼民们搬出笼屋的目的。
真相大白后,群情激愤,毛仔也懊悔自己成了出卖笼民们的罪人。为将功补过,他巧妙地偷回了那份签名单,这才改变了笼民们的被动局面。此后,大家又继续过着按部就班的笼屋生活。不久后,市民政局发布公告,规定所有40年以上的旧屋必须拆除,这幢摇摇欲坠的笼屋自然也在此列。在强制拆迁的那一天,尽管笼民们将笼屋封锁得严严实实,但消防员及警察还是破门进入笼屋,把自锁笼内的笼民拉走。之后那座陈旧的笼屋一阵爆炸声中瞬间化为了灰烬,成为了大都市中的历史遗迹。笼民们呆呆地注视着这片废墟,心中充满了沉默和失落。
影片《笼民》是
张之亮执导的第四部片,也是黄家驹生前出演的最后一部香港电影。《笼民》是根据发生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一桩真实事件改编拍摄的。
导演张之亮在本片中继续发扬了他擅长的人性探索和情感描写,同时运用黑色幽默的手法来包装本片,既表达了同情,又隐含着批判。由于影片中夹杂了较多的粗话,该片被列为香港三级片,这使得本片成为一部极具争议的作品。
在
张之亮导演的《笼民》之中,清晰的表现了
深水埗区居住的众多低下层人士的悲苦生活。“笼屋”其实只是一张双层或三层的铁架床,床身四周围上铁笼,以保护“笼内居民”的财物。他们的生活起居全在这些笼内做。张之亮以弱势老人为主角,拍摄他们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下挣扎求存的生活点滴,在传达社会关怀的主题时也有相当高的观赏价值。(
新浪娱乐 评)
《笼民》是一部小市民社会讽刺群戏,继承了
香港特别行政区影史中,关注低下层人民疾苦的优秀写实传统,被誉为“写实电影的典范之作”。(《
大众电影》评)
《笼民》所关注的,是住在“铁丝笼”中的老弱病残。香港贫民区的公寓楼密度极大,为了能在有限的空间里住下更多的人,就只好出此下策。即便此立锥之地,也往往无以藏身,那些被地产商收买的议员,勾结政府机构,将笼民骗出笼屋,又借警察和消防之手强拆,令“笼民”终成历史。(《
北京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