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身葬
盛行在各个商代文化时期的葬式
俯身葬是指将死者以扑倒的姿势埋葬的一种丧葬习俗。这一葬式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并在殷商时期广泛流行。
形态特征
俯身葬包括直肢和屈肢两种形式。在长江中下游平原马家浜遗址遗址中,俯身葬占多数,这些遗址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大约6000-7000年前。此外,在仰韶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类型的遗址中,也发现了俯身葬的现象。
商代俯身葬
在商代,俯身葬与仰身葬同样普遍,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葬式之一。商代俯身葬可分为单人型、从殉型和伐祭型三种类型。其中,单人型俯身葬通常与大型墓葬无关,主要由身份较低的人群使用,但也有一些平民采用此葬式。在一些城固宝山遗址中,如二里岗遗址,出现了带有丰富陪葬品的俯身葬墓,表明其地位可能有所提升。同时,也有一些俯身葬墓中伴有仰身葬的殉葬者,这显示了俯身葬文化的复杂性。
发展演变
俯身葬最初被认为是凶死或低贱者的葬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变得更加复杂。有些学者认为,商代的单人型俯身葬可能是对因公殉职者的特别纪念,属于正常的安葬方式;而没有陪葬品或简单坑穴的则可能是奴隶或非正式的埋葬方式。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商代俯身葬
发展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