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量子电子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Quantum
电子学, Peking University),隶属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是中国无线电物理专业的首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之一。该研究所致力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交叉科学领域的研究。
北京大学
量子光学研究所是我国波谱学与量子电子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源地。自50年代末成立以来,该学科点逐渐形成了“重视基础,发展前沿,服务国防”的特点。特别是在60年代以后,重点发展以原子钟为核心的国防研究方向,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铯原子钟,并在70年代研制成功铷频标并批量生产,对我国
导弹发射、
卫星上天作出了重要贡献。量子频标的研发始终立足于物理研究的前沿,近年来在冷原子信息处理、原子钟的基础物理和技术关键以及下一代光频标的技术关键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国内外领先的成果。
北京大学量子电子学研究所由多位教授、副教授和其他研究人员组成。现任所长为
陈徐宗教授,副所长包括张志刚教授和叶安培副教授。其他成员还包括杨东海教授、郭弘教授、陈景标副教授、
周小计副教授、王建民副教授、王为民副研究员、张胤助工和段艳平秘书。此外,还有多名返聘教授和客座教授参与工作。研究所目前有在职固定人员11人,其中包括教授4人,副教授5人,
中级职称2人,返聘教授5人。同时,还聘请了4名外籍兼职教授和2名客座教授。在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54人。
北京大学量子电子学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涵盖多个领域。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涉及冷原子物理与精密测量、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的研究。在应用研究方面,则专注于原子钟技术、超快激光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等方面的探索。此外,还在量子器件与无线光通信、生物电子学等领域开展了交叉科学研究。
北京大学量子电子学研究所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在国内率先实现了磁光阱、原子激光,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铯原子气体中的光存储。其高精度铷原子钟被选用于我国第二代导航系统的星载原子钟。此外,“数字化永磁开放式0.5T磁共振成像医疗诊断系统”获得了北京市2005年科技计划重大攻关项目的资助。在小型光抽运铯束频标、量子保密通信、卫星激光通信等方面也取得了系列成果。近三年来,研究所承担了国家973项目、863项目、自然科学重大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获得项目经费超过2500万元,并发表了多篇SCI收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