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行》是由著名笛子演奏家和作曲家
江先渭于1962年创作的一首笛子曲,全曲长4分22秒。它以描绘游览古城
苏州市时的愉悦心情为主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经典竹笛名曲之一。
这首乐曲的旋律优美亲切,风格典雅舒缓,节奏轻松明快,结构简练完整,被誉为南派笛曲的代表之一。它能够生动地展现苏州城市的秀丽风光,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美好和愉悦。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曲家江先谓将反映国家新气象的美好愿景融入到作品中,创作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那个时期,我们的国家正面临许多困难,但中国人民在苦难中坚强不屈,表现出了乐观和坚韧的精神。正是出于这种情感,才催生了《姑苏行》这首乐曲。
创作背景
《姑苏行》是
江先渭先生在1962年创作的一首乐曲,以苏州园林美景为主题。这首乐曲在创作过程中受到了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当时正值
新中国成立后的时期,人民开始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全国各个领域都充满了建设
社会主义的热情。在音乐领域,也涌现出了许多反映新中国新气象的积极向上的作品。江先谓先生将他的美好愿景融入到作品中,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表达。
其次,当时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的时期,中国人民面临巨大的苦难,但他们并没有被击垮,反而更加需要乐观的精神来面对困境。
江先渭先生本身也出身贫苦,经历了艰苦的生活,这些经历告诉他必须坚强、乐观地面对新生活。同时,他对新生的中国充满希望,正是这种情怀催生了《姑苏行》这首乐曲。
曲作者江先谓先生提到:《姑苏行》的创作离不开五个重要因素。首先是旋律因素,他偶然得到一段昆曲的引子,不断练习之后,发现越练越有味道。其次是生活因素,江先谓先生经常到
苏州市,深深爱上了苏州园林。第三是组织因素,他所在的乐团要求每个演奏员都必须创作自己的曲目,用于北京会演。第四是灵感因素,一次午睡时,
江先渭先生突然受到灵感的启发,迅速构思完成了《姑苏行》的框架。最后是战友因素,乐曲创作完成后,在乐团的战友们中间有人提议将其命名为《姑苏行》,这一提议一下子点石成金,决定了乐曲的名称。
人物介绍
江先谓是一位笛子演奏家和作曲家,他于1924年出生在山东威海。从12岁开始,他就跟随哥哥学习艺术,能够演奏各种民族乐器。当他14岁的时候,他全家前往大连卖艺以维持生计。
1949年,江先谓参加了革命,加入了解放军前线歌团,成为一名独奏演员。在民族乐器演奏方面比较上手,擅长竹笛演奏,主要是通过自学来掌握这门技艺。尤其精通江南丝竹音乐的演奏风格。
在1960年,他采用江南民歌和
昆曲音调的元素创作了《姑苏行》和《脚踏水车唱山歌》。他还曾于1959年和1965年两次随中国艺术团前往
奥地利、
苏联、
波兰、
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进行演出。
作品内容
内容
乐曲一开始是一段宁静的引子,主要表现了人们即将看到苏州园林之前的美妙遐想,宁静中带有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整个引子由宁静一激动一宁静。旋律多采用长线条,长音短音错错落落、快慢有序。好像站在园林门前,可以从外部望向内部,看到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以及在晨雾中隐约可见的假山喷泉。这些美景通过描绘和刻画,展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接着是呈示部A段开始,抒情优美的行板,恰恰符合了游人进人园林后边走边看脚步悠然而轻松,欣赏美景时发自内心的愉悦之情。此段共分三小段(a,b,c),第一部分行板第一至第 15小节(a)着重描写了乐曲的主题“行"。行板应稍慢一些,此段音调由
昆曲的一个曲牌《节节高》演变而来。
第二部分(b段)在第16小节至第27小节在音在有明显的区别。用弱奏(p)开始,在显示部第 16 小节,这一段又很形象地描绘了园林的精巧,细致之处:水台前清清荷花池里,荷叶上几粒晶莹的水珠在微风的吹拂下左右摇摆,美丽的蝴媒在万花丛中悠闲地飞来飞去,这些很平常的情景把细心的游人陶醉了,a、b两段有点有面,有粗有细。
c段由显示部第28小节至第39 小节,力度比b有了明显的增强,含有总结ab两段之后的感叹之情,表达了人们欣赏到美景之后激动的心情。这一段也达到了整个A段的情绪高潮,该段最后两小节应作渐弱渐慢处理,为下一部分的进入起先抑后扬的作用。
发展部 B 段是一个起伏较大的小快板,和A段在节和旋律上有了鲜明的对比可以把它理解为两层含义:第一,是游人在休息时坐在亭子回廊的椅子上赞叹园林美景时心里十分激动,兴奋的心理刻画。第二,也含有对看见一群顽皮的儿童追逐于亭台小桥之间,嬉戏于假台水塘之畔,活泼而富有动感,气氛热烈的情景描述。旋律轻快流畅,原作中小快板做反复处理,第二遍较第一遍更加欢快热烈,从而使全曲情绪达到高潮。在欢快热烈中进行了f-p-f-p 的力度变化,使表现力更加丰富。
最后部分为呈示部A 主题的再现,速度比A 部更趋舒缓,形象地表现了夕阳西下人们游园离开时依依不舍、回味无穷的情景。几个同音“do”的打音运用,极富感染力,在更加放慢的微音 “sol”上延长后作了一个长长的回味,停顿,最后落在
主音“do”的长音上,在“do”长音的后半段康指
颤音渐弱,再渐弱至消失,生动地体现了意犹未尽的想象空间,把游人荡漾在心里的美好思绪带向广阔的远方。
特色
《姑苏行》是一首使用昆曲音调的乐曲,具有浓郁的江南风味。展现了古城
苏州市(古称
苏州古城)的风光和人们在游览时的愉悦心情。乐曲以宁静的引子开始,勾勒出一幅朦胧的晨雾中,楼台亭阁、小桥流水的迷人景象。接着是抒情的行板,让游人尽情欣赏姑苏园林的精致美景。中段使用了热情的小快板,表现出游人欢乐嬉戏之情。随后呈现主题,压缩的音调中,旋律婉转动听。乐曲
曲笛柔美、宽厚、圆润的音色特点,再结合南方笛子常用的叠音、打音和颜音等技巧,使乐曲呈现出完美的效果。
演奏技巧
全曲由一段宁静的引子作开头,悠扬抒情。简单的长音、长线条的乐句表现,弱奏的音响效果是重难点,演奏时要注意口风与腹部气息的配合,控制气流速度以达到弱而不虚的效果。其次,要处理好推进乐句行进的
装饰音。在引子中有着一长串的虚颤和长颤的装饰音。这要求演奏者在保留长音的同时,手指快速颤动,但需注意各音的联接紧密不拖沓。再者,处理各乐句的联接可放慢呼吸的速度,在自然舒适的吸换气过程中,实现松散绵长的
听觉效果。最后,末尾处的“do”音既是乐句的小结亦承接起第二
乐段,因此在音响效果上作渐弱处理。但需注意在演奏中保持音准,建议演奏者可变化气流角度、加快气流速度以防止音准偏低。
呈示部A段是抒情优美的行板,速度不要太快。需注意
装饰音只是丰富乐曲的表现,不能占据
主音的时值。此外,乐曲的层次可以通过乐句之间明显的强弱对比实现。因此在第二乐段的16小节处,高音re和mi的起音要极为轻,力度为pp。本段的最后两个小节从中音转入低音,相应可做渐弱、渐慢的处理。中音do亦是呼应了全曲开头的引子,同时也为音乐行进到下一
乐段起了先抑后扬的作用。
扩展部的B段,由一段起伏较大的快板构成。在此乐段中,
十六分音符与附点
八分音符相呼应,要求节奏稳健统一工整。后十六音符的起拍给了演奏者呼吸的气口,建议演奏者在此处换气。快板中的反复乐句更加强了音乐的表现。第一遍吹奏时应用强吹的表现手法,重复演奏时应立即弱下,从而形成鲜明对比。本段末尾处的乐句建议采用f的音量演奏,将本曲的情绪推向高潮,同时,最后一乐句的渐慢、渐弱处理也与前一乐句形成呼应。
最后部分为呈示部A主题的再现,速度比A部更趋舒缓。尾声区别于第一段的行板,高音“do”的三个打音坚决精准有力度。中弱的演奏力度更考验了演奏者对弱奏的把控。最后一个乐句是渐慢、再慢的速度推开,“do”音结尾的长度可以由演奏者自己把控,可适当延长。
翻唱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