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公廉,
北宋天文学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11世纪后期。他是一位天文仪器制造家。
关于韩公廉的生平材料,目前所知很少,只有若干史籍记载了他的仪器制造工作。宋
元祐元年(1086),韩公廉任吏部守当官,时逢
吏部尚书苏颂奉命检验太史局等使用的浑仪,并欲制新仪。苏颂访知韩公廉精通数学、
天文学,便告之以前代天文学家
张衡、
梁令瓒、
张思训等人的仪器法式大纲,希望他能寻根究底,依之仿制。韩公廉为此写了《九章勾股测验浑天书》1卷,并造成机轮木样一座,苏颂看过之后认为虽不尽如古人之说,然而水运轮的设计却有独到之处。元二年(1087),韩公廉被命为制度官,并开始制作,到元祐三年,他与其他人一起制成了供验造用的大木样,元祐七年(1092)该仪最终完成,被命名为元祐浑天仪象。这是一座把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三组器件组合在一起的高层建筑,整个仪器用水力推动运转,后称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完成后,
苏颂又在翰林学士
许将的提议及家藏小样的启发下,决定制造一种人能进入其内部观察的仪器,仪器的具体推算设计仍由韩公廉负责。此仪象经数年制作而成,它的
天球直径有一人高,结构可能为竹制,上糊绢纸。球面上相应于天上星辰的位置处凿了一个个小孔,人在里面就能看到点点光亮,仿佛夜空中的星星一般。当悬坐球内扳动枢轴,使球体转动时,就可以形象地看到星宿的出没运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架记载明确的假天仪。
韩公廉是水运仪象台和假天仪的主要设计者,他参与制造的这两件仪器,经近人研究,均具有许多开创性的设计构思,如前者中的水运浑象是世界天文钟的直接祖先,后者则是近代
北京天文馆中星空演示的先驱。
[2]
王振铎:中国最早的假天仪,文物,1962,3,第11—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