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母
音韵学术语
韵母,是构成汉语音节的独立语音要素,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位于一个音节的后一部分,如“诗歌”的汉语拼音“shige", 其中“i”“e” 即韵母。韵母一般由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组成。
中古韵图的作者们,将《广韵》的206韵分为十六个韵摄,以后又把摄分为两呼,即开口呼和合口呼,继而又将呼分为四等,到了近古时期,等呼的情况简化了。原来的二呼四等演变为“四呼”。这四呼就是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而等的区分泯灭了。从古到今,汉语韵母系统的发展总的倾向还是简化,由上古三十部到中古十六摄(206韵),由十六摄到近古十九类,直到现代普通话,经过了许多变化,其中韵母的合并是演变的重要途径。在汉语韵母的演变过程中,除了合并,也还有分化。从中古到现代,比较重要的分化现象有:果摄和假摄的分化、遇摄分化合口和撮口两类、止摄分化为支思和齐微两类。
方言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语言的规律,对语言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例如上海开埠后,上海方言的语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853 年英国传教士艾约瑟(J. Edkins)的《上海口语语法》中准确地记录了63个韵母,是吴语中韵母最多的一种方言,到了2003年40岁以下的上海人口中,演变为32个,几乎减少了一半,成为吴语各地方言中韵母最少的一种。
韵母定义
【韵母】语音学用语。指一个汉字音节中除声母以外的音素。如“诗歌”的汉语拼音“shige", 其中“i”“e” 即韵母。《汉语拼音方案》列有35个普通韵母,即:a、o、e、i、u、ü,这6个是单韵母;ai、ei、ao、ou、ia、ie、ua、uo、 ue、 iao、 iou (iu)、 uai、 uei(ui),这13个是复韵母;an、en、ang、eng、ong、ian、in、iang ing、iong、uan、uen (un)、uang、ueng、üan、ün,这16个是鼻韵母。另外还有一个常用的特别韵母:er。所以实际常用的韵母是36个。每个韵母一定有韵腹(即韵母中的主要元音),而不一定有韵头(即介音)和韵尾(即韵母的收尾部分)。
普通话有39个韵母,其中23个由元音充当,16个由元音附带鼻辅音韵尾构成。
普通话韵母总表
参考资料:
韵母演变
等呼的简化
中古韵图的作者们,将《广韵》的206韵分为十六个韵摄,以后又把摄分为两呼,即开口呼和合口呼,继而又将呼分为四等,如山摄开口溪母平声的四等就是“看”“悭”“”“牵”。这样一个即有两呼又具有四等的韵,就是八类音。到了近古时期,等呼的情况简化了。原来的二呼四等演变为“四呼”。这四呼就是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而等的区分泯灭了。照传统的说法,开口的一二等是开口呼,开口的三四等是齐齿呼,合口的一二等是合口呼,合口的三四等是撮口呼。
“四呼”是语音演变的结果,一般来说,原来的四等韵被三等韵所同化,二等韵或被一等韵所同化,或被三等的所同化。所以,现代普通话中,过去的一等全是洪音开口或合口,没有细音齐齿或撮口,如“歌”“高”“当”“得”“来”“才”等。原来的四等韵除蟹摄合口(齐韵)是洪音(如“桂”“惠”等)外,其它都是细音,没有洪音(如“低”“料”,“令”“片”“见”“决”“敌”等)。这样就可以用现代的“四呼”去推断古代的“等”了。比如“多”“得”“大”“夺”“同”等字,属于洪音,那么它就是由古代一等或二等演变而成,而端组字没有二等,这些字无疑是一等字了;同样“底”“蹄”“听”“铁”“天”“电”等字,属于细音,那么它就是由古代三等或四等演变而成,但滑组字没有三等,所以这些字无疑是四等字了。原来的二等韵为一等韵同化,所以过去的二等韵也多为非育,除了见组晓组的开口字外。原来的三等字比较复杂,到近代普通话里,不全是细音,也有读洪音的,这种洪音又与声母有关,大致说来,帮、泥、精、见、晓、彰六组声母的开口字,今读细音,非组和知照的字一律读洪音。
韵母的合并
从古到今,汉语韵母系统的发展总的倾向还是简化,由上古三十部到中古十六摄(206韵),由十六摄到近古十九类,直到现代普通话,经过了许多变化,其中韵母的合并是演变的重要途径。
(一) [m]韵尾与[n]韵尾合并。《广韵》中收[m]的韵,到《中原音韵》时代,还保存在“复寻”、“监咸” 、“廉纤”三类中,到了现代,[m] 尾消失,原带[m]尾的韵就都合并到[n]尾的韵中了。
(二)入声韵的消失。入声与它相配的三声平、上、去的区别,不仅是音的高低不同,还有组成的音素也不同,入声有塞音作为韵尾,即收[-p] 、[-t] 、[-k]。在宋元时代,这些塞音,韵尾逐渐相混,全都变成了喉塞音。《中原音韵》时代,入声可能还存在,只是这个喉韵尾已经很微弱了,因此入声就与相应的阴声韵相近。《中原音韵》的“入派三声”,就是将入声字配进与其韵母相近的阴声韵的平、上、去三声中。到了现代普通话中,入声作为声调已完全消失,原来属入声的全部合并到阴声韵的四声之中。这种归并,与《中原音韵》有所不同。《中原音韵》入声归平只归阳平,不归阴平;在字的归属上,其以归上声为多,而这些字,普通话则多数归入其他声调。
韵母的分化
在汉语韵母的演变过程中,除了合并,也还有分化。从中古到现代,比较重要的分化现象有:(一)果摄和假摄的分化。果摄包括《广韵》的歌戈(以平上去,下同)韵,假摄即《广部》里的麻韵。上古时,歌摄和假摄同为一个韵部,称为歌部,读音为a。上古诗歌中,这两摄的字相互为韵。中古时期,上古的歌部分化为歌戈和麻两类(还有部分字到止摄,此处从略) ,歌戈韵拟音为[o]、麻韵拟音为[a]。到了近代,歌戈韵又因声母不同而分化,大致是舌根音(见晓组洪音)后变读成[Y] ,除唇音(帮组)仍读[0]外,其余都读合口韵[uo]。麻韵近代也发生了分化,一、二等字仍读[a]或[ia]、[ua] ,三、四等字则变为[Y] 或[ie] 。
(二)遇摄分化合口和撮口两类。遇摄包括《广韵》的鱼、虞、模。这一摄是从上古鱼部分化而来,上古鱼韵分化为中古麻韵的一部分和鱼模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上古侯部变来),鱼、虞、模在中古读音是否有区别,现在还不易考证清楚。到了《中原音韵》中,鱼模同为一部,拟音为[u]和[iu] 。近代,这一部的三等韵撮口呼,变为[y] ,其中照组和非组,因失去[i] ,读为[u]。
(三)止摄分化为支思和齐微两类。中古的止摄包括《广韵》中的支、脂、之、微,这些韵上古时是有区别的,到了《切韵》时代,支、脂、之已经混用了,微韵也有与这些韵混合的趋势。《切韵》只是参照古今南北方音有别而将它们分开的。专家们研究了唐代诗人的用韵情形,支与微通押不乏其例。如王维的《清溪》:盲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星。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汛菱荇,澄澄映葭写。我心素已闲,清川淡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巳矣。其中“苇”是微韵字,其余韵字均为支韵字。到了《中原音韵》时,止摄分化为支思和齐微两类。分化的条件是受声母的影响,即韵母[i]订在[ts] 、[ts’] 、[s] 声母后变读为[i],在[ts]、[ts’]、[s]、[z]之后变读为[i] 这类韵又称为声化元音,因为它和声母分不开,《中原音韵》将它们归为支思类。在其他声母之后仍然读[i] ,《中原音韵》称为齐微类。
韵母发音
韵母按音素组成的不同情况,可以分为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韵母三类。
1、单韵母的发音发音时,一要注意舌位和唇形始终保持不变,注意不要发成复合元音;二要注意不能夹带鼻音色彩,避免发成鼻化音,发音时要将软腭向上抬起堵住鼻腔通道。
2、复韵母的发音复韵母发音不像单韵母那样始终保持不变,而是有变动的过程,在变动时从一个元音到另一个元音的变动是逐渐的,舌位和唇形都会发生变动;一个复韵母中只有一个发音响亮的韵腹(韵腹),其他是次要元音,发音轻而模糊。
根据复韵母中主要元音所处的位置,普通话的13个复韵母可以分为:
前响复韵母:包括ai[ai]、ei[ei]、ao[au]、ou[ou]等4个。由两个元音复合而成,前一个元音是韵腹,后一个元音是韵尾,发音时,前重后轻,前长后短,前紧后松。
后响复韵母:包括ia[ia]、ie[ie]、ua[uA]、uo[uo]、üe[ye]等5个。也由两个元音复合而成,前一个元音是韵头,后一个元音是韵腹。发音时,前轻后重,前短后长。
中响复韵母:包括iao[iau]、iou[iou]、uoi[uai]、uei[uei]等4个。由三个元音复合而成,中间一个元音是韵腹,前一个元音是韵头,后一个元音是韵尾。发音时,中间的元音最长最响,两头的元音短而弱,口腔有从小到大再到小的显著变化。
3、鼻韵母,也叫带鼻音韵母,是由元音和鼻辅音构成的韵母。鼻韵母发音时,由元音开始逐渐向鼻辅音过渡,最后阻碍部分完全闭塞,气流鼻腔流出。鼻韵母的鼻辅音韵尾有两个:n和ng。
韵母结构
韵母=韵头(介音)+韵腹(元音,韵母中最关键的部分)+韵尾(可元音可辅音,其中的辅音专指鼻韵母)。如官(guan)这个音节中,[g]是声母, [uan]是韵母。韵母[uan]中, [a]是韵腹,[u]是韵头,[n]是韵尾。
韵头只有i、u、ü三个,都是高元音 ,出现在韵腹前面。它的发音轻而短,只表示复元音韵母发音的起点,一发就滑向另一个元音了。韵头介于声母和韵腹之间,所以曾叫介音或介母,如“ia”(家)中的“i”,“guai" (乖)中的“u”“xue”(学)中的“ü”。
韵腹是韵母的主干 ,比起韵头、韵尾来,声音最清晰响亮,所以也叫“主要元音”。它一般由a、oe、e、ê充当,i、u、ü、-i、er也可以作韵腹。
复元音韵母中的韵尾只限于韵腹后头的i、u两个,只表示复元音韵母滑动的最后方向,音值含混而不太固定。韵腹加韵尾或光是韵腹(无韵尾)都可叫韵身或韵。韵文押韵的“韵”主要是指韵头后面的部分。
参考资料:
相关概念
元音
韵母与元音的关系密不可分,一般情况下元音是一个音节的字腹或字尾部分,多充当字腹,从声韵拼读的角度来讲,我们一般把元音叫作韵母,但严格来说,元音就是元音,因为有些韵母里还有辅音音素的参与。元音在音节里最响亮,发音时气流通过声门,冲开闭拢的声带,声带振动产生的乐音声波经过口腔,受口腔形状、舌位变化的影响(在韵母发音的过程中,舌头较高的部位叫“舌位”),发出不同的元音,同时调动口腔、胸腔鼻腔、头腔等共鸣腔体使声音美化、扩大。所有的元音在发音时,都沿唇舌中线由口腔集中放出,有声气流在口腔中不受任何部位的阻碍,振动声带,表现为浊声乐音,声音通畅、悠扬、响亮。口腔开合度的大小、舌位的前后高低、唇形的圆展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元音。元音不像辅音那样,哪个部分阻碍气流,哪个部位紧张,元音发音时气流在口腔中,口腔器官均衡紧张。
押韵/韵辙
押韵又叫压韵,指的是韵文(诗、词、歌、赋、曲等)中常在每隔一句的末尾用同“韵”的字。“韵”,与“韵母”不是相同的概念,韵头不同(韵腹韵尾相同)也算同“韵”,但不算韵母相同。就是说,押韵的字只要求韵腹和韵尾相同,不要求韵头(介音)也都相同。明清以来,北方民间戏曲把“韵”叫做“辙" (车轨的意思) ,把押韵叫“合辙" ,人们于是把“韵”和“辙"合称“韵辙”。
押韵是指句子中对应位置的字的韵腹和韵尾相同的情况,如ang、iang和uang是三个韵母,但同属ang韵。具有同韵关系的一组字,放在一起形成一个“韵部”。例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中“午”“土”和“苦”三个字韵母相同,都是u。又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中“光”“霜”和“乡”三个字的韵腹韵尾相同,是ang。
方言韵母
吴语
方言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语言的规律,对语言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例如上海开埠后,上海方言的语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853 年英国传教士艾约瑟(J. Edkins)的《上海口语语法》中准确地记录了63个韵母,是吴语中韵母最多的一种方言,到了2003年40岁以下的上海人口中,演变为32个,几乎减少了一半,成为吴语各地方言中韵母最少的一种。
粤语
东莞市各镇的粤语中,韵母里阳声韵尾的情况亦分成两类,其中麻涌、厚街镇、茶山、石排镇企石镇寮步镇横沥镇大朗镇大岭山镇凤岗镇等镇没有闭口的-m尾,余下各镇均是-m,-n、-η三尾都有,尽管收-m尾的大都只有一两个韵母。
粤海片粤语的a元音在复合韵母、鼻音尾韵母和塞尾韵母中有长短的对立现象,长元音音值为a;短元音音值为e。古蟹摄开三四等、 止合三等字在粤海片粤语中韵母多读成ei、uei、cey, 只有花都和南海有个别音读成oi或o。而在其他片粤语中读音有所不同。古流摄字粤海片 韵母多读eu、ieu, 四邑片和莞宝片粤语却有不同的读法。粤海片中有以圆唇 y为韵腹的韵母,如y、yn、yt. 而四邑片该系列韵母字的韵母读为i 或其他元音;高雷片的廉江话也没有y系韵母,读成i系韵母。海片粤语里韵母介音不丰富,但是香山片和四邑片都有介音i。香山片有i介音的韵母,与韵母的搭配还不限于零声母。四邑片除了i介音之外,还有合口介音u。粤海片粵语有两个自成音节的声化的m和n。 其他片的情况有些不一样。 例如四邑片多只有1个(m或者g);莞宝片也多只有1个(m、n或g)。
客家话
普通话中韵母是i、er、 ei、uei、u、o的字,在客家话中韵母大部分是i。其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客家话缺少撮口呼,撮口呼的字都念成了齐齿呼。客家话韵母中o、uo、e三者是没有区别的,都读成o,除了要注意区分圆唇韵母o和展唇韵母e,还要注意单韵母o、e的独立性,它们发音时唇形和舌位是没有变化的;而复韵母uo有发音动程,发uo时开口度是由小变大的,舌位也会从高向半高逐渐降低。
参考资料
鼻韵母.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11
..2023-11-30
目录
概述
韵母定义
韵母演变
等呼的简化
韵母的合并
韵母的分化
韵母发音
韵母结构
相关概念
元音
押韵/韵辙
方言韵母
吴语
粤语
客家话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