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心内膜炎是
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类型,多见于
先天性心脏病或后天性心脏病的患儿。一般是由细菌循血液途径直接感染
心脏瓣膜病、心室壁内膜或邻近大动脉内膜,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图1)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
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
细胞。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也可发生在间隔缺损部位、腱索或心壁内膜。无结构性心脏病者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可能与静脉药物滥用及经血管的有创操作,如永久起搏器或植入型心律转复
除颤器(ICD)电极植入增加有关。主要表现为发热、贫血、疼痛、皮肤黏膜损害等,多有基础心脏病或瓣膜损害,血培养可见细菌,超声心动图可见瓣膜处赘生物。治疗以抗感染为主,针对致病菌使用敏感抗生素,感染难以控制或
心力衰竭严重可行外科手术。细菌性心内膜炎可引起心脏、肾脏、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损害,累及动脉可出现细菌性动脉瘤,也可出现转移性脓肿。除耐药的
肺炎克雷伯菌和真菌所致的
心内膜炎者外,大多数患者可获
细菌学治愈。少数患者死亡多由于心力衰竭、
肾衰竭、栓塞、细菌性动脉瘤破裂或严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