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镇
浙江省嘉兴市下辖镇
余新镇位于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嘉兴市南湖之滨,沪杭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在此交汇,设有互通枢纽和出入口,距离上海市杭州市苏州市车程均在1小时左右,省级航道海盐塘贯穿整个镇区,水陆交通便捷,是上海经济开发区辐射前沿地,系嘉兴城市南翼的卫星城镇,南湖区的经济重镇之一。全镇总面积47.78平方千米(2017年),辖11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其中2个由村托管),常住人口38069人(2017年)。
2019年10月,余新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历史沿革
余新镇形成于清代中叶,中国抗日战争前,由余贤与新社市合并,始称余新。1949年5月后称为余新乡,1956年以原余新、曹王两乡以及余西、长秦的一部分自然村合并为余新乡。1958年10月,成立政社合一的余新公社。1983年恢复乡建制,1985年10月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的体制。1998年5月与曹庄乡合并,建立余新中心城镇。
地理环境
余新镇地处南湖之畔,距市区7.8公里,距上海市杭州市各100公里,沪杭甬与乍嘉苏高速公路的互通枢纽位于镇域内,并且设有乍嘉苏高速公路的出道口与镇公路相接。海盐塘、平湖塘穿越镇区,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建成区面积为1.5平方公里,是一个发展中的工贸新城。
自然资源
特色资源
余新镇,俗称余贤埭,古名渔里,原为渔民歇闲聚散之地,清代才有集市,一里长街,渐成规模。改革开放以来,余新镇经济、社会长足发展,集镇范围扩大至6.7平方公里,商贾云集,厂房林立,市场繁荣,百姓富足。
“渔里之谣”文化节是改革开放后,余新人民在勤劳致富奔小康路上,引吭高歌、寄托情感的文化载体,也是余新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大舞台。自1989年首届“渔里之谣”文化节举办,已历十三届。“渔里之谣”已深为全镇人民所喜闻乐见,使“渔里之谣”成为余新镇特有的乡土文化流传后世。通过举办“渔里之谣”文化节,该镇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全镇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民的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渔里之谣”文化节搭建了农民文化生活的大舞台,成为余新镇群众真正喜爱、共同参与、雅俗共赏的文化节日。文化节内容丰富,主要包括文艺行街、各类文体项目比赛、蜗牛美食、文艺演出等。“渔里之谣”文化节带动了余新镇农村文化生活的繁荣。为实现“渔里之谣”文艺晚会全部用本镇文艺团队参与表演的目标,该镇在兴建一批镇、村文化阵地的同时,大力组建和培育一批骨干文体团队。全镇16个行政村与南湖街道10个社区结对,借助社区文化资源培育了“一村一品”的文化表演队。
余新镇现有蜗牛养殖基地2000多亩,养殖户1800多户,主要集中在黎明、永利、普光镇、永明等村,年产量达2000多吨,占中国蜗牛总产量的60%,故而2000年被命名为“蜗牛之乡”。作为中国最大的蜗牛生产基地,余新镇生产的“渔里牌”白玉蜗牛迅速发展,以年产蜗牛2200吨、每吨14000元计算,全镇蜗牛年销售收入可达3080万元,特别是蜗牛养殖基地的规划建设,将进一步推动这一特色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黎明村已建立140亩蜗牛良种繁育中心、580亩蜗牛养殖示范基地,良种率达95%以上,科技贡献率70%以上。
人口民族
全镇总面积79.98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其中2个由村托管),常住人口4.3万人,外来人口近5万人。
经济
综述
200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0.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达到76亿元,农业总产值4.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57元。
第一产业
农业
余新镇位于长江三角洲,是标准的“鱼米之乡”,除传统农业外,还大力发展三大特色支柱产业,走“特色农业、定单农业、效益农业、设施农业”之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转变。农业是余新镇的一大特色,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之称,尤以耕地多、产品丰而闻名当地。知名农业单位有福华蜗牛养殖开发公司、嘉兴石龟酿酒厂、、余新农业开发公司、嘉兴市新世纪旅游食品公司、嘉兴晨祥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嘉兴市星火养殖场。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粮食与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调整为49:51;全镇蔬菜种植2.9万亩、水果0.15万亩、西兰花等2万亩;全镇全年商品猪养殖量突破20万头,发展养殖食草类动物及鸟纲150万羽,鹌鹑500万羽,产蛋100吨;新种和改良桑园1000亩,蚕饲养量保持4万张。
把握市场导向,开发定单农业:全镇各类种养业示范户100家,争取定单农业年总收入突破1个亿;将蜗牛、西兰花、慈姑菜心等定单农业争创外汇出口值3000万元;培育50家营销大户,打出“渔裹”品牌。
瞄准市场态势,发展特色农业:建有石堰农业外贸蔬菜示范园区,黎明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吕塘特种养殖师范园区和6个万字号农业生产基地;稻田养虾、蟹等面积达到2500亩。
第二产业
工业
余新镇的近代工业始于清末民初,民国时期有谢公兴印刷所、皮立大碾米厂等数家开设。现如今,全镇已形成手钩、包装、建材、机电为主干,箱包五金、木制工艺品为特色的块状经济,化工、食品等蓬勃发展的工业格局。梦迪集团列为省三星级企业,产品创出省级名牌;大华包装公司成为浙江省行业最大、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大通机械厂成为浙江省千斤顶行业最大工厂,产品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建城集团生产烧结20孔函重空心砖经国家级质量监测,各项指标达到GB13544-92烧结多孔砖一等品要求,已取得(上海市市场)可销证。成为华东地区的箱包五金生产销售基地,全国最大的木制工艺品生产基地。
文化
知名老字号
源大米行,创立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是原嘉兴县余新镇北街西市上岸的老字号米行,也是嘉兴晨祥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前身。在历经70多年风风雨雨后的2014年1月3日,经浙江省商务厅认定,授予“源大”品牌为“浙江老字号”称号,成为嘉兴市第一家申报“浙江老字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16年被授予“浙江省金牌老字号”称号,其核心产品“源大”大米被评为中国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金奖产品。
谢公兴纸号,余贤埭人谢公兴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余贤埭南街宝成弄底东侧开店设号,以自己的姓名作为店铺招牌,经营表芯纸、牛皮纸,承印商店招贴等业务。民国初年,谢新泉在其父创立的谢公兴纸号的基础上扩大了规模,开设谢公兴印刷所,成为余贤埭现代轻工业的雏形。后又变更为谢公兴杂布店,收购经销以杂布、棉布、丝线、小百货、纸、土特产,兼营刻字印刷等业务。现如今,“谢公兴”字号被嘉兴市市商务局认定为“嘉兴老字号”称号,续写往日传奇。
镇志利用
一份档案证明米行70多年历史,《余新镇志》中对创立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的“源大”米行史料的记载,帮助“源大”成功申请为浙江省老字号。
大事记
1988年6月,余新至嘉兴的公路建成通车。1989年底,海盐塘第一座公路桥梁——余新大桥建成通车。
1993年,镇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诞生,即梦迪责任有限公司;获全国老年体协工作先进集体。
1994年,镇建起全区第一个民营工业区。1995年,梦迪责任有限公司成为亿千企业,被评为省级星火示范企业。
1996年,被列为浙江省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省星火科技示范镇、省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
1997年,被评为省卫生城镇、省绿色小城镇和市级文明城镇。
1998年9月,依靠社会团体投资建造市本级一流设施的镇中心幼儿园投入使用;11月,镇曹庄中心小学获全国少先队科技活动先进集体。
社会
城镇建设
余新镇自然环境怡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中原地区生态文明示范镇。余新镇自2001年实施省级生态示范镇创建工程,同年8月用城区政府批准了《嘉兴市余新镇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则》,确定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城镇、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等5个重点生态建设领域和碧水、蓝天、绿地、畅通、安静、清洁、特色、示范等8个生态重点工程。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示范区建设,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确保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城镇品位得到提升。
余新镇通过实施“大交通”与“小交通”工程,构筑全方位道路交通网络。“大交通”是指余新利用沪杭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枢纽这个节点,搭建对外交通大平台。按照这一思路,余新镇镇区面积已从原来的3.5平方公里拓展到6.7平方公里,工业园区从3.5平方公里,拓展到12平方公里;“小交通”是指通过嘉余公路、余沈公路等连接嘉兴市中心城市、周边县(市)区以及镇村公路建设,打造更加便捷、快速的交通网。从1992年起,镇政府每年增加城镇建设投资额,全镇市镇建设总投入3.38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550万元。圆满完成总投资1500万元的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工程,铺设排污管道19.5公里,新建污水泵站2座;新装改装路灯200余盏,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城镇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余新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新余市新为目标,深入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全镇经济发展规划。余新镇着力构建种养结合的“畜禽—沼气—作物”生态循环模式。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个,面积1530公顷,实施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有机肥还田入园,病虫统防统治,推进农业生态环境新改观。注重发展低消耗、无污染或少污染、高产出、循环型的工业产业,强化技术改造和引导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清洁生产。余新镇通过对污染企业重点监控,实施达标排放,总量控制,增产减污,增效降耗,以防为主,结合新工艺、新技术改造和整顿淘汰高能耗企业、环窑,实现COD排放量减少4.5%,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3.6%,万元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降低5%。加强城镇卫生配套设施建设。投资200余万元建成垃圾房197座,垃圾中转站1座,日处理垃圾85吨;配备专职保洁员240名;工业污水、居民生活污水纳入市污水网处理,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用水安全。
此外,余新镇城镇自来水、电力、电讯、城市公交以及城市供热、供汽等管网建设逐步完善。嘉源给排水公司管网已直通余新镇区,镇区污水管网已与嘉兴市污水处理工程总管相贯通,实现了“雨水与污水”、“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的两个分离。余新镇区连接嘉兴中心城市的公交站点设施完备,市区至余新的公交线路每10分钟一个班次。
乡镇介绍
余新镇距嘉兴市区7公里,沪杭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高路在余新镇区西北角交叉开成互通式立交枢纽中心;投资5000万元的嘉余公路已全线贯通,大大缩短了余新与嘉兴中心城市的距离;已开工建设的南湖大道穿越余新镇西侧;镇村公路全部按三级公路标准建成通车,公路网络已经建成;海盐塘七级航道贯穿整个镇城,水陆交通十分方便,余新将成为杭嘉湖平原地区的交通枢纽,具有非常优越的区位条件。
余新镇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已成为区位优、特色明、辐射广、基础设施完善、产业人口集聚度高、镇容镇貌整洁美观、居民生活富裕美满、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镇。
从1996年起,余新镇相继被命名为中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文明镇、全国新农村建设明星镇、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乡镇、全国乡镇管理先进单位、国家园林城镇、全国生态示范镇、浙江省文明城镇、浙江省百强乡镇、浙江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浙江省星火科技示范镇、浙江省综合治理先进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卫生城镇、浙江省绿色城镇、浙江省科普示范镇,是嘉兴市的中心城镇。
余新镇经济实力雄厚。2007年工农业总产值80.7亿元,工业61.62亿元,农业4.7亿元,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15.03亿元,外贸出口交货值11.22亿元,上交国家税金总额1.93亿元。
余新镇工业门类齐全。现拥有各类企业1560多家,已形成手钩、包装、建材、机电、塑料五金、木制工艺、化工、食品等块状经济。余新镇产业优势明显。是中国最大的白玉蜗牛生产基地,华东地区最大的五金塑料配件集散地,杭嘉湖平原最大的包装生产基地,杭嘉湖平原最大茧丝绸生产基地,系南湖区最大的中心城镇。
余新镇人居环境怡人。注重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中原地区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园林镇、全国生态文明示范镇。
余新镇区位优势独特。1小时交通圈内有虹桥、浦东新区杭州市三大国际机场上海市乍浦镇二个海港。镇内有三条高速公路,沪杭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宁波跨海高速公路。
下属名村
余新镇长秦村
长秦村系余新镇3个中心村之一,也是嘉兴市郊区的3个试点中心村之一。自70年代初村民建起第一只土窑墩开始,逐步发展起村办企业,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有胆有识、懂市场经济的弄潮儿,村民也富裕起来了。1997年,7个村企业全面转制。全村现有1650个劳动力,有70%以上从事二、三产业,农民收入65%以上来源于二、三产业。乍嘉苏及沪杭高速公路互通枢纽的建成又给长秦村的发展带来新契机。全村已规划新建农民住宅区2个,有80多户村民喜迁款式新颖、设施齐全的新居。该村连续4年被列为嘉兴市郊区经济十强村,1998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
代表人物
徐福祥,1963年出生,大专文化,新兴村人。企业家。现任梦迪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集团有职员850名,公司生产200多个品种五大系列的产品格局(即:生丝绢丝、细丝、纯棉、混纺和交织等系列)。多项列入省级、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产品90%出口欧美市场。企业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技术进步优秀企业、省级星火示范企业,1998年列为省三星级企业。徐福祥被授予全国乡镇企业优秀厂长(经理)、浙江省星火明星企业家、浙江省优秀乡镇企业家、嘉兴市劳动模范、南湖俊杰等荣誉称号。
获得荣誉
浙江省社会综合治理先进集体;郊区“十杯”竞赛中,获“锦绣杯”、“小康杯”、“新风杯”、“希望杯数学邀请赛(科技)”、“安定杯”、“振兴杯”、“腾飞杯”金杯、“丰收杯”银杯;郊区统战工作先进集体;曹庄中心校获全国少先队科技活动先进集体;郊区民政工作先进乡镇、扶贫工作先进乡镇、计划生育工作“十杯”竞赛中获“求实杯”、个私经济综合考核第二名、农业产业化综合考核第一名、城镇建设第三名。上榜“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19年10月,余新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参考资料
余新镇.余新镇.2021-05-2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自然资源
人口民族
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文化
社会
代表人物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