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区刘汉乡冀尹固村。人口约4000,因全村大部分人姓冀而得名。
冀尹固
冀姓祖先黄氏,在五百年前大移民从
洪洞县迁至此地,来的时候共带有五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在冀尹固落户,老四在下三里落户,老五往东下落不明。这就是冀尹固三门的前身,老大的后代是一门,老二的后代是二门,老三的后代是三门。冀姓三门已到26代,三门尊长最长是18代,家谱保存完好。
冀尹固村位于:永年中北部。鸡路以北。京珠高速以东。距
沙河市6公里。其交通便利。
位于
河北省永年区,是一个人口约4000的村庄。因全村大部分人姓冀而得名。
杨姓为第二大户、其次为王、张、刘、李、怀、冯、赵、郑
相关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芝麻,大豆(红豆、黄豆、绿豆),
豆角,白菜,丝瓜等。
西周初年,
姬发封其唐尧的裔孙于冀,建冀国,国都在今
河津市东北一处叫冀亭的地方。到了春秋时期,为虞国所灭(公元前700年前后),冀国的公族后代遂“以国为姓”,称为冀氏。
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欣欣向荣。
冀尚书名如锡,字公治,
永年区冀尹固村人。
清代顺治二年
进士,
康熙曾任工部尚书。为官勤政清廉,官声俱佳。有一年,久居北京的冀尚书经
康熙帝批准回乡省亲。这消息传到永年故乡,可忙坏了直隶
广平府的一班官员以及冀府上下。他们张灯结彩,修整街道,准备迎接尚书大人荣归故里。
这一日,冀尚书的车马队到来,但他有言在先,不论是地方的迎接队伍,还是尚书本府的车马,一律从简,不讲排场。不准敲锣打鼓鸣放鞭炮,以免惊扰家乡父老。可是,冀尚书的车队刚进村里,从迎接的人群中突然传出一阵清脆的锣声,就听有人喊道:“南是冀,北是冀,中间去了五亩地。全家老少没吃的,谁要拾走了,请你还给我。”第二通锣没喊完,敲锣的人就被官役驱赶走了。
冀尚书回到府里,想起敲锣人那番寻田的话,觉得蹊跷,是不是故意说给自己听得呢?于是派人去找那寻田的人。很快,寻田的人被带来了,身上明显有被撕打的痕迹,进门就匍匐在地:“老爷为小民做主,小民有冤在身。”冀尚书让其起来回话,又安慰寻田人说:“不要害怕,慢慢讲来。”原来,这寻田人名叫李老二,家里的五亩地正好夹在冀尚书家田地的中间。有一年,冀尚书的管家和老二闹了点矛盾,管家仗着冀尚书的势力从两边挤种老二的地。老二告到县里,县官知道冀尚书在京为官,对此案不予理睬。老二又告到府里,府里仍是敷衍推脱,不给解决。冀府管家见老二官司打不赢,就变本加厉的挤占,使老二的地越种越少,最后竟全被冀府的人占了去。老二全家的生存没了保障,苦楚在肚子里,不是滋味,天长日久,终于逼出了这个办法,才有了前面的敲锣寻田一事。
冀尚书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觉得自己身为朝廷命官,家里人竟干了欺压乡邻的事,又羞又恼,羞的是自己恪尽职守,从不做半点违法越章的事情,想不到家奴却有此恶行,让自己在乡亲面前蒙羞出丑;恼的是家奴狗仗人势害苦乡邻,坏了自己名节。一旁的管家见隐瞒不过便据实招认,冀尚书下令将其严厉惩罚,并对身边的人说:“明天选出良田十亩划给老二,另外还要将过去几年的收成加倍赔偿给老二。”老二见冀尚书如此宽宏大量,感激失声痛哭,说啥也不要。冀尚书坚持给,并且写了地契文书,硬是给了老二。冀尚书又道:“是我冀家伤害了你,我应该向你赔不是。”同时正告家人今后不得仗势欺压乡邻,再有类此事件将严惩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