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顶龙科(Camarasauridae)是蜥脚下目的一科,生存于侏罗纪中期到
白垩纪早期的
北美洲、
欧洲、
亚洲。这一科的恐龙体型粗壮,四肢结实,
头骨较高、口鼻部较平坦。其牙齿长、呈凿状、往前倾斜,是与其他
蜥脚下目最大的不同处。
圆顶龙科是群中型
蜥脚类恐龙,体型粗壮,四肢结实,背部曲线逐渐往后弯曲,前肢长于后肢。与近亲
腕龙科、
梁龙科相比,圆顶龙科的头骨较高、口鼻部较平坦、体型较小、颈部与尾巴较短。
圆顶龙最早的发现纪录是于1877年,在
科罗拉多州发现的一些零碎脊骨。
爱德华·德林克·科普买了这些骨头,作为与
奥塞内尔·马什之间的斗争之用,并于同年将之命名。马什其后将他的一些发现命名为
鲁钝龙,但大部份古生物学家都认为这是
圆顶龙属的一种。这种命名的冲突在这两位学者中非常普遍,当中最出名的就是
雷龙属/
迷惑龙。直至1925年,首个完整的
圆顶龙属骨骼由
查尔斯·吉尔摩所发现。但是这却是一头年幼的圆顶龙骨骼,所以当时很多的绘图都较它实际的体型为小。沿着
落基山脉东边的莫里逊组,是丰富的晚侏罗纪岩层的延伸。大量的恐龙物种于此处发现,包括圆顶龙的亲属,如梁龙、迷惑龙及
腕龙属。但是,圆顶龙是所有恐龙在这个
地层中最为要多的,且在
科罗拉多州、
新墨西哥州、
犹他州及
怀俄明州有着数个完整的骨骼。
美国曾发现了丰富的圆顶龙化石材料,其中不乏保存非常完好的个体,有一具长约6米的小个体,骨架完好如初,其埋藏姿态,就像一只奔腾的骏马。从这具精美的化石标本上,人们了解到了它生长发育引起的体态变化:恐龙的幼体较之于成体,
头骨按比例更大,眼眶尤其明显,脖子相对较短,多数骨胳上的骨缝没有愈合。这些变化在现生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也同样可以观察到。